苏孜阿甫片价格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19/4329419.html

《红楼梦》品读课一,(第一回)成书缘由及故事寓意

《红楼梦》品读课二,(第一回)贾雨村人物形象初探(一)

《红楼梦》品读课三,(第一、二回)贾雨村人物形象初探(二)

《红楼梦》品读课四,(第四回)贾雨村人物形象初探(三)

《红楼梦》品读课五,(第一回)甄士隐人物形象赏析

《红楼梦》品读课六,(第二回)初步介绍贾府及四大家族人物关系

《红楼梦》品读课七,(第二回)“正邪两赋”论——贾宝玉人格综述

《红楼梦》品读课八,(第三回)王熙凤人物形象初探(一)

《红楼梦》品读课九,(第三回)初识贾府:“建筑布局”和“礼仪文化”

《红楼梦》品读课十:(第五回)赏判词,揣测红楼女儿悲剧命运

《红楼梦》品读课十一:(第六回)刘姥姥人物形象赏析(一)

《红楼梦》品读课十二:(第八回)形神毕肖——人物个性化语言初探

《红楼梦》品读课十三:(第十三回)王熙凤人物形象初探(二)

《红楼梦》品读课十四:天上人间诸景备——《红楼梦》园林文化赏析(一)

《红楼梦》品读课十五:天上人间诸景备——《红楼梦》园林文化赏析(二)

元春人物形象赏析

课前阅读准备:

详读: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红楼梦》第十八回:隔珠帘父女勉忠勤,搦湘管姊弟裁题咏

略读: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红楼梦》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教学过程:

贾元春是谁?同学们能立刻回答出来吗?她是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贾珠的亲妹妹,贾宝玉的亲姐姐,贾家“原应叹息”四姐妹之首,是后来的皇妃,也是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她为什么叫贾元春?因生于正月初一而起名元春。

一、赏判词、析人物命运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弓”是谐音,就是皇宫的宫,元春十几岁时大概因为选秀已入宫做女史,宫中女史、凤藻宫尚书、贤德妃、贵妃。上面挂了一个香橼,香橼是一种芸香料植物,可用作中药,又可作香包。“橼”和“元”是同音字,是讲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或说指元春在宫廷生活的时间;或说指元春入宫时的年纪。二十年可以当成整数也可以认为二十多。辨是非:懂得世事人情。

"榴花"多子,寓意多子多孙,所以宫廷之中盆景多有石榴,榴花说明元春已经怀孕了,然而也仅仅是榴花,而不是榴子,说明她死的时候并没有生下孩子。但从文中看,也可以指此时此刻,贾元春非常受到皇帝的宠爱。

先看唐代诗人杜牧的《山石榴》中榴花的形象: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榴花似火,艳丽如霞,山里姑娘采来插在玉钗上,望着那赤红如焰的花朵,诗人却担心把姑娘的鬓发烧了呢。

似火般红艳的山石榴,把整座小山都映红了,美人摘一朵插在玉钗上,让人直以为是火烧灼头发呢。在繁盛的花朵间,一片片薄薄的花瓣艳丽无比,与悠闲的美人相映红。花美,人更美,让欣赏美景的人回味无穷。杜牧的这首山石榴,写出了石榴最引人注目的红彤彤的颜色特点。

再看元代诗人张弘范的《咏石榴》:

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

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

绿叶如云,花香四溢,引得游蜂前来采蜜,但一见那猩红的花团,误以为是火焰,于是匆匆乘风逃走。全诗通过夸张手法,把花的红艳,蜂的惊惧写活了,读后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阮郎归》,也写到石榴花开似火燃:

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亦写作“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石榴花色本就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以上诗歌都表明,五月的榴花是最红的花,也表明此时的元妃省以及受她庇护的贾府就像文中所说的处于表面上的巅峰时期: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初春就是元春,后面迎春、探春、惜春,没有一个比得上元春。后面“虎兔相逢大梦归”,有的本子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兕是犀牛。胡适认为,虎兔可能在讲十二生肖,元春在虎兔之间那一年死去。如果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可能有政治斗争的问题。虎和犀牛都是厉害的东西,在这个斗争里她被牺牲了。

二、身份

“选秀女”在古代叫“采选”,是指通过正式规范的途径,从民间挑选貌美色丽、素质上乘的女子入宫服侍皇帝皇族。清政府规定,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必须参加三年一次的秀女挑选。清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

从血统上论,大部分是汉族,少部分不是汉族。但在当时是有区别的。汉人是指不在旗的汉族,而编入八旗的,不论是满八旗、蒙八旗还是汉八旗,都称旗人,不以血统来论,因为八旗里有满、蒙、汉、朝、俄等族的人。

三、侍女、才华

贾元春应该很喜欢弹琴,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贴身侍女就叫抱书。贾府的四个小姐的丫鬟分别叫:抱琴、司棋、待书(侍书)、入画。“琴棋书画”也暗示小姐对应的才华。不过,在一个在诗词歌赋方面应该也有不错的造诣,回家省亲,也不忘考试一下妹妹弟弟的才干,并一览之下就分出优劣,特别是宝玉写的四首,一眼就能看出那首为冠,才干应该还是不错的。

四、省亲过程:

(一)省亲由来:

省亲的由头从贾琏口中道出,

贾琏道:"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女儿,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外,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Щ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这岂不有八九分了?骨肉分离多年,能有一朝相聚,这道皇家旨意确实体念人心。毕竟,作者第一回就自称“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

作者是如何刻画省亲过程的?

一园子之热闹生机和众人之“静悄”形成对比,显出省亲之隆重。

元妃亲是正月十五。这一天五鼓时分的大观园是什么光景?五鼓,也就是现在的凌晨四时左右,“帐舞龙蟠,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放眼望去,满目都是龙凤飘舞的帐帘和焕彩争辉的珠宝;深吸嗅来,满鼻都是百合之焚香和长春之花香。整个大观园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妆。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贾赦等站在西街门外的男人们,贾母等列在荣府大门外的女人们,而且是穿好了官服,毕恭毕敬地站立在凌晨的寒风中。

都是“静悄无人咳嗽”。这时候的贾家,那么多人都列队而迎,却鸦雀无声,用我们在小学时就已经学会的一个比喻来说,就是静得“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可见、贵妃省亲这件事情的严肃、隆重,贾府上下的重视。

二是以程序之芜杂衬染省亲之隆盛。

事前安排:展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等,带了许多小太监出来,各处关防,挡围ぜ,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

省亲时间: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

贾母等人大概凌晨三点的时候就已经在大门外等着元春的銮驾了,这时候宫里有太监来报元春的日程安排:下午一点一刻分元春吃晚饭,两点半到宝灵宫拜佛,五点一刻分进太明宫请旨,晚上七点以后才出发朝贾府这边来。这么晚来什么时候回去呢?元春回宫执事太监报时的时候,是说“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丑正三刻”是什么时候呢?是凌晨两点四十五分,正好赶在了大半夜里。元春作为贵妃,省亲代表的是皇家,自然要遵守这些礼节,虽然她很想早点回家看看,与祖母父母一家团聚,奈何皇家有皇家的规矩,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只能踩着时间点走。

我想我们都有疑问,为什么白天不回家省亲,非得是晚上呢?古代的人睡的又早,大晚上的省亲,大半夜的回去,总觉得有点不同寻常,闹得人心惶惶。按照曹雪芹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写作特点,会不会又是暗示着什么呢?大家可以自己思考揣度一二。

元妃出场:

在元春正式出场之前,自建大观园开始,便一层层地渲染,直到了元宵这一天,还依然不紧不慢,让元春“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出来的时候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元春出场前,作者交代了几拨人?第一拨:挑担的人。他们挑着什么?蜡烛。然后,到园中各处“点灯”,把晚上的园子照得如同白昼。第二拨:十来个太监。他们骑着马来了,然后一个个“都喘吁吁跑来拍手儿”。什么意思?告诉大家“来了,来了”。于是,贾家所有的人都“各按方向站住”,“贾赦领合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合族女眷在大门外迎接。”和版的电视剧,都错误地表现了这个场景。第三拨,一对红衣太监。他们怎么样?在贾母她们重新列好队,“静悄悄的”站了半日后。“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第四拨,又是一对红衣太监,也是等了“半日”后才来,动作和第一对一模一样。更让读者等得不耐烦的是,这样的红衣太监竟然“少时便来了十来对”。

等这些太监全部“各就各位”后,“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来的先是“声”,而且是“细声”,既突出众人都屏着声、静着气,又显示队伍还有一段距离。然后再是旗队,“一对对龙旌凤翣(有龙凤图案的封建帝王仪仗用物。旌:旗子:翣,用野鸡或孔雀羽毛织成的大掌扇),雉羽夔头(雉的羽毛。色泽鲜艳,古人服饰仪仗常用以为饰,夔为乐官,。),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又是一支“伞队”,“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然后,又是一支后勤保障队伍,“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等这“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然后,贾母他们“连忙路旁跪下”,元妃的坐轿终于到了。

你看,这个元妃出场,整个过程,作者不厌其烦,极尽细细铺垫,极写仪式之繁琐、皇家之威严。写出这场省亲,既是庄严高华的天家气度,也是明白昭示的恩泽隆宠。

皇帝的妃子是遥远的、神圣的、高高在上的,只有在作为贾家的女儿时,元春才是可以亲近的对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元妃作为贾家的女儿,回家和亲人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游园所见:

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忽又见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

所见皆是夜景,在贵妃的眼睛里,大观园中的一切都是“诸般罗列非常”,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可见贾府这次为迎接元春省亲奢侈靡费到了何等地步!

人物对话

团聚本是乐事,相见却发悲声。“满眼垂泪”“呜咽对泪”“垂泪无言”“哭泣一番”“隔帘含泪”“含泪启道”“泪如雨下”,省亲全的是孝道,施的是皇恩,如此悲伤的情绪,明显与主旋律不合。“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宫闱深深,元妃能说的也只限于这一句了。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赏析:一般人可能只看到元春表面上的风光,看到她的光耀门楣,却体会不到她被锁在深宫的痛苦和烦恼。而作为父亲的贾政,也不知道能否体会到这一点。此处元春对贾政所说,完全是掏心窝子的由衷之言。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方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

赏析:元春虽然说的是肺腑之言,但贾政所说却又是冠冕堂皇的场面话。虽然他也是“含泪”启奏的,但这一番酸溜溜文绉绉的话语,却不知道事先已经演练了多少遍。当然,在官场上厮混已久的贾政,也许在此说的仍然不是由衷之言。

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赏析:在《红楼梦》中,所有贾宝玉在场的场合,作者都忘不了突出描写这位最重要的人物。此处又通过贾政之口,巧妙地将贾宝玉推了出来。而从小说中的人物贾政来说,他表面上虽然不喜欢贾宝玉,但内心深处还是具有一份特殊感情的。他之所以特意向元春禀明“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既说明他十分了解元春对宝玉的特殊感情,也说明他对宝玉所题匾额对联等,还是比较满意的。

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赏析:针对元春所问“宝玉为何不进见”一语,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均有大致相同的批语说:“至此方出宝玉。”在“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一语旁,庚辰本有一条侧批借题发挥说:“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有人即据此联系到有关曹雪芹的零星家世材料,认为这位批书人即是曹家的某人某人,种种猜测,不一而足。元春之于宝玉,“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情,所以,见面后应景的文章做完了——“先行国礼毕”,元春还是禁不住真情流露:“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

赏析:作者在情节转换方面的驾驭手法确实十分高超。此处叙说元春“泪如雨下”之后,不接着写宝玉如何反应、众人如何劝解,却以“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巧妙地将故事情节岔开。

赏析题咏

元春书匾额、对联后,又题大观园一绝,然后命众姊妹也各题一匾一诗;又要宝玉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大处各赋五言律诗一首,借此面试其才情。

题大观园(贾元春)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解析]

1.这首总题大观园的绝句与后面几首不同,作者是有深意的:说的是园林建筑,其实也指小说创作。

2.“衔山”二句——环山萦水的构建,设计精心,工程浩大。作者借此暗寓小说创作呕心沥血,周密构思,花了他一生大半精力。

3.“天上”二句——可以看出:一、“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只有通过艺术的典型概括才能创造出来。考证它的地点是荒唐的。二、“天上”,也隐指“太虚幻境”。宝玉初见大观园正殿,“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以及“省亲别墅”原称“天仙宝境”等,都在暗示“天上”与“人间”两种境界的联系。三、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是广阔的,从“天上”到“人间”,亦即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确是一部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锡,赐。

旷性怡情(匾额)(贾迎春)

园成景物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解析]

1.羞题额旷怡——不好意思地题了“旷性怡情”的匾额。

2.宁不——怎不。畅神思,就是额题“旷性怡情”的同义语。

万象争辉(匾额)(贾探春)

名园筑就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渐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有光辉。

[解析]

1.势巍巍——指建筑气势雄伟。

2.何惭——切合探春性格。这句说,既然奉命而作,我纵不学无文,也就不怕献丑了。

3.“精妙”二句——写出探春“随众塞责”。

文章造化(匾额)(贾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解析]

1.文章造化——景物之华美如天工神力造成。“文章”义同“文采”。造化,谓天地创造化育万物。常指天运或神力。

2.“山水”二句——上句极言地广,下句极写楼高。五云,五色云霞。隐以神宫仙府作比。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3.“园修”二句——大观园修建于皇帝贵妃的恩泽荣光之中,风光景物有巧夺天工之奇。古代文人多以日月比皇帝。这首绝句全用对仗。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解析]

1.文采风流——这里指景物多采,风光美好,人事标格不凡。

2.抱复回——要合抱而又回转。即曲折萦绕的意思。

3.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

4.“绿裁”句——歌扇用绿绸裁制成,与芳草颜色一样,迷离不分。歌扇,古时女子歌唱以扇遮面,所以有歌扇之称。这句写歌,下句写舞,带出景物。

5.“红衬”句——“湘裙”疑当作“缃裙”。古乐府《陌上桑》以“缃绮为下裙”写罗敷,李商隐也有“安得薄雾起缃裙”句。缃,浅黄色绢帛。这是说裙子浅黄底子衬着红花,舞动时如红梅落瓣,随风飞回。

6.珠玉——喻诗文美好。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当时,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岑参等也有同题和作,传为一时风流盛事。这里借以说大观园题咏。

7.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处。这句说元妃省亲,如仙女下凡。

8.“名园”二句——名园一经贵人游赏,便增价百倍,犹如仙境不许凡人来到。亦借此“颂圣”。

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

解析]

1.凝晖钟瑞——光辉瑞象毕集于此的意思。晖,日光。瑞,吉兆。都是借以歌颂帝后的说法。钟,聚集。

2.“芳园”句——以近帝居为荣。小说中设想的贾府在宫城的西面,加写元春归省时“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而来,至西街门下了马”。

3.“华日”句——说气象佳胜。喻所谓“体仁沐德”受皇帝的恩荣。这两句即额题之意。

4.“高柳”句——喜庆莺从幽谷飞到高柳上去。喻元春出深闺进宫为妃。《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5.“修篁”句——时刻等待凤凰飞到竹林里来。喻元春归来省亲。传说凤凰食竹实,呈祥瑞。参见宝玉题“有凤来仪”注。篁,竹林。竹修长,所以称修竹、修篁。

6.文风——指儒家所宣扬的君主提倡文学、重视礼乐的风气。这是从某些政冶的意义上来说大观园赋诗一事。着,表现得显著。宸游,皇帝外出巡游。这里指元春省亲。帝居叫宸,贵妃亦可称宸妃。

7.孝化——孔孟认为能做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以后的一些君主就利用它作为维持国家宗法制度的道德基础,以此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亦即所谓进行教化,所以称孝化。隆,发扬光大。归省,回家探亲。

8.“睿藻”二句——睿,明智。这是古时候常用作吹捧帝王的字。藻,辞藻,泛指诗文。两句说:瞻仰了元春所题的才智非凡的联额和诗后,自惭才疏,不敢再措辞了。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解析]

1.“名园”句——程高本作“宸游增悦豫”,大大增加了颂圣的色彩。

2.别红尘——不同于人间。别,区别。

3.“借得”二句——上句说诗歌从山川中借得秀丽。唐代张说到岳州后,诗写得更好了,人谓得江山助。下句说盛事使园林增添新气象。这一联有题咏、归省等人事,但字面上不说出,是一种技巧。

4.融——融入,混和着。金谷酒——晋代石崇家有金谷园,曾宴宾客于园中,命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这里借典故说大观园中“大开筵宴”,命题赋诗。

5.媚——对人献妩媚之态,拟人化写法。玉堂人——指元春。玉堂,妃嫔所居之处。《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殿阁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汉》中亦有“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的话。这一联用典、对仗都很讲究,而小说中偏说黛玉是“胡乱作”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聪明。两句第一字点园景。

6.“何幸”二句——邀,叨受,幸蒙得到。以元春归省为幸事,所以说“邀恩宠”。来贾家路上宫车马队往来不绝的情景,小说中有描写。

有凤来仪(贾宝玉)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解析]

这一首和以下三首是元春指定面试宝玉的。末首《杏帘》系黛玉代作,因为她见宝玉构思太苦,所以就“考场作弊”了。

1.秀玉——喻竹。实,竹实。凤食竹实。

2.堪宜——正适合。

3.青欲滴——形容竹子色鲜。

4.个个——竹叶像许多“个”字,叶绿荫浓则生凉。与明代刘基《种棘》诗“风条曲抽‘乙’,雨叶细垂‘个’”用法相同。《史记.货殖列传》:“木千章,竹竿万个”的“个”,则作株解。

5.“迸砌”二句——倒装句法,即“妨阶水迸砌,碍鼎香穿帘”。意谓竹林挡住绕阶的泉水迸溅到阶台上来,又使房中鼎炉上所焚的熏香气味不会穿过帘子散去。前一句即十七回所写“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后一句亦借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诗意写竹。砌,阶台的边沿。妨,或作“防”,二字本通义,与“碍”互文。

6.“莫摇”二句——意谓在此翠竹遮荫之下,正好舒适昼睡,希望竹子别因为有点风吹便动摇起来,使散乱的影子幌动于跟前,徒扰我好梦。潇湘馆后为黛玉所居,两句似有寓意。

蘅芷清芬(贾宝玉)

蘅芜满静苑,萝薜bì助芬芳。

软衬三春早,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解析]

1.蘅芜——香草。萝薜——藤萝,薜荔。十七回:“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苑,园林。

2.软衬、柔拖——蘅芜院的异草香花以牵藤引蔓为多,所以用“软”、“柔”。写色用“衬”,写香用“拖”。

3.轻烟——喻藤蔓延生萦绕的样子,如女萝亦称烟萝。冷翠,指花草上的露水。迷曲径、滴回廊——因为这些植物“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所以这样写。高鹗或者别的什么人大概未注意“垂檐绕柱”等描写,以为“滴回廊”不合情理,改成“湿衣裳”,虽有王维《山中》诗“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可作依据,但这里究竟不是在写山行,且“衣”和“曲”也对不起来。

4.“谁谓”二句——谁说只有写过“池塘生春草”名句的谢灵运才有触发诗兴的好梦呢!用南朝诗人谢灵运梦见其族弟谢惠连而得到佳句的典故。《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谢灵运曾袭封康乐公)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怡红快绿(贾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解析]

1.两两——指芭蕉与海棠。上一回宝玉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所以,这一律四联,双起双收,中间“暗蓄‘红’‘绿’”。婵娟,美好的样子,指蕉、棠。

2.“绿蜡”句——春天里芭蕉叶还卷而未展。绿蜡,翠烛,此喻还卷着叶的芭蕉。小说中说宝玉草稿上先写的是“绿玉”,宝钗看了说,贵人不喜欢这个词,教他改了;还说“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韩翊”是笔误或抄讹的,这句诗是钱珝的,诗题是《未展芭蕉》,见于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全唐诗》卷二十六存其诗一卷。全诗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句句设喻。可见,这句中“春犹卷”三字亦本此,与“绿蜡”二字原是一起构思的。小说穿插对话,指明出处,为了让人知道“春犹卷”就是“芳心犹怯寒”的意思。这样,与下一句“红妆夜未眠”就不是单纯写景,实在都是借花木以写人,暗示后来怡红院中的生活。

3.“红妆”句——海棠在夜里并未睡着。红妆,女子,喻花。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凭栏”二句——海棠如美人凭栏垂下大红色衣袖;芭蕉倚石而植,使山石如被青烟笼罩。栏边海棠,第二十五回有描写:宝玉寻找小红,“走出房门,只装做看花,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下栏杆旁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为一株海棠花所遮,看不真切”。以绛袖喻海棠,如刘诜《欧园海棠》诗:“玉肤柔薄绛袖寒。”以云烟喻蕉,如徐茂吴《芭蕉》诗:“当空炎日障,倚槛碧云流。”

5.“对立”二句——仍以蕉棠收结。主人——题咏时应指元春,以后也就是怡红院主宝玉自己。解怜——会爱惜。

杏帘在望(林黛玉代拟)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热,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解析]

1.“杏帘”二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杏帘”从唐诗“红杏梢头挂酒旗”来,见前宝玉题额注。招,说帘飘如招手。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

2.“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水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鹅声茅店月”句法。成群戏水、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大观园题咏》实际上是朝廷中皇帝命题叫臣僚们作的应制诗的一种变相形式。大都是颂圣之作。

但同是“颂圣”,也因人而异,颇具个性化或暗合人物命运的。迎春为人懦弱,逆来顺受,所以自谓能“旷性怡情”。她缺乏想象力,所以诗也写得空洞无物。探春为人精明,因知“难与薛林争衡”,不如藏拙为是,故只作一绝以“塞责”,但“何惭学浅”之语,与迎春言“羞”、宝钗称“惭”,自不相犯,都表现各人的个性。她题“万象争辉”,写高楼崇阁气势巍巍,和惜春赞美造化神力,又都彷佛无意中与她们后来一个嫁得贵婿、一个皈依佛门等事有瓜葛。李纨,小说中虽说她父亲“不十分令其读书”,但毕竟出身名宦,“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诗者”,非寻常家庭妇女可比,她后来被推为诗社社长,除了因年长之外,也说明她还是懂一点诗的。她作的七律也很符合这种虽乏才情但尚有修养的情况:诗中或凑合前人旧句,或借用唐诗熟事,都还平妥稳当,所题“文采风流”四字,似亦能令人联想到后来贾兰的荣贵,至于“未许凡人到此来”等语,又与她终生持操守节的生活态度切合。如此等等,就不赘述了。

听戏赏曲

诗作的时间久了。负责戏曲表演的贾蔷。“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呈戏单是“急”,张罗扮演是“忙”。元妃命再作两出,贾蔷让作《游园》《惊梦》,龄官却非要《相约》《相骂》,贾蔷扭不过,只得依了龄官。

既可以看出龄官较强的个性,也可以看出他和贾蔷爱情的一点端倪:因为贾蔷点了《游园》《惊梦》,龄官她就要争一争了:在初初沉浸在爱情里的小女孩,总是想争气冒头,别人可以不懂我,你不可以,怎么偏偏点不是我本角的戏?况且小女孩的恋爱一向旁若无人,恋爱里的鸡毛蒜皮也是天大的事,哪顾得上旁人都看着也是要扭着性子不肯答应。

还好,这些出离了节目单的,不过是小小的风波。

丑正三刻的提醒已在耳边,纵有万般不舍,奈何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只得忍心上舆。明日见驾谢恩,并回奏归省之事,等着看龙颜甚悦,又发内帑彩缎金银等物,以赐贾政及各椒房等员。还要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自己编次,叙其优劣,又命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

及到此处,省亲的故事终于结束,因孝道昌隆、皇恩浩荡而起的大观园,才真正成为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

元妃省亲,在整部《红楼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是一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标志着贾家事业走到了顶峰的盛事,同时也意味着大观园青春王国的大门正式开启。

元妃受到皇上的宠爱,才可能省亲,由于“省亲”才可以修建大观园。进而贾府的一群儿女们才可以进入大观园中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从而也无形之中造成纨绔子弟们的堕落及贾氏家族的衰败。

元妃在红楼梦后期再也没有正面出现:83回元春染恙,86回托梦给贾母,暗写元春在宫中处境十分凶险。95回元春之死,时辰十分明细,"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寅年属虎,卯年属兔。

这个宫中女子,就这样度过了他的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xx/6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