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雀斑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7/8598817.html

  一、凤仙花白粉病

  1、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蔓延至嫩茎、花、果。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表面上出现零星不规则状的白色粉块,随着病害的发展,叶面逐渐布满白色粉层。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逐渐色变深呈黑褐色。病叶后期变枯黄、扭曲。

  2、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为单丝壳菌(Sphaerothecafuliginea)。病菌在凤仙花的病残体和种于内越冬,翌年发病期散放子囊孢子进行初次浸染。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浸染。借风雨传播。8~9月为发病盛期,气温高、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重。

  病虫害:萱草常见病虫害防治

  3、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种植密度要适当,应有充分的通风透光条件,多施磷、钾肥,不过量施氮肥。

  ②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浸染源。

  ③发病期间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施。

  二、凤仙花叶斑病

  又叫风仙花褐斑病,凤仙花叶斑病为凤仙花上常见病害之一。

  1、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水渍状小点,后扩展成圆形、近圆形,直径2~5毫米,最大可达15毫米左右。以后中央淡褐色,边缘深褐色,略隆起,具有不明显的轮纹,病部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感病的叶片上,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变褐枯黄,直至植株死亡。8-9月间发生。

  2、病原

  病原为真菌,福士尾孢(Cercosporafukushiana),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腔孢纲、球壳孢目。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梗丛生,淡褐色,很少分隔或分枝,直或波纹状,或有膝状屈曲1-3处,大小10-um×4-6um。分生孢子狭棍棒形.直或弯曲,向顶端渐细、基部平截,隔膜多,但不明显,基端平切,顶端尖,30-um×3-4.5um.

  3、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叶及土壤植物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从分生孢子器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散。新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气流传播,引致多次再侵染,高湿、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上般8-9月发病,10月逐渐减少。老叶易发病。

  4、防治方法

  ①园艺防治:凤仙花喜肥沃的砂质壤土,不耐涝。因此,种植以砂质壤土为宜,以利排水;盆栽凤仙花,雨后应及时倒盆。秋末应将病叶、病株集中销毁,减少来年传染源。

  ②在无病、健壮的植株上采种,播种前用高锰酸钾或代森锌进行种子消毒。

  ③药剂防治:发病前用0.5%波尔多液进行喷雾预防.早期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发病初期或发病严重时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倍液,或75%百菌清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倍液或50%代森锌-倍液,或50%万霉灵倍液。或者喷施40%多硫悬浮剂-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倍液、1:1:波尔多液、77%可杀可湿性粉剂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病虫害:雏菊常见病虫害防治

  三、凤仙花立枯病

  1、症状

  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继而造成整株死亡。

  2、传播途径

  ①主要以菌丝或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不休眠。

  ②在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染,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在有水膜的条件下,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

  ③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倍液。

  四、凤仙花绿瓣病

  1、分布与危害

  又名指甲花绿变病,江苏、安徽、河北、北京等地零星分布。主要危害凤仙花的花器,使其失去正常的观赏价值。

  2、症状

  受害植株主要表现为花变叶,即花瓣由正常的粉红色变为绿色,细长似叶;有的花瓣变为叶状,仅保留少量红色。当年新株开花后即表现症状。夏季高温季节花期较正常为短,花冠内层花瓣很快变褐枯死脱落。在同样栽培管理条件下,病株较健株矮小,叶片常自边缘上卷,不平展;小枝较多,叶片较小。

  3、病原

  病原为植物菌原体。

  发生规律:在花圃内零星分布,常是典型症状与过渡型症状同时出现。凤仙花为一年生草本花卉,种子繁殖,当年新株开花后即表现症状,是否为种子带病,待定。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发现病株销毁,防止扩散。

  ②病株的花变叶,因而具有特殊的观赏价值,如作园艺品种栽培,应控制范围。

  五、凤仙花茎腐病

  1、分布与危害

  凤仙花茎腐病又名凤仙花白绢病。夏季温度高的多雨季节或湿度大,株丛过密等均有利于发病。

  2、症状

  受害植株茎基部出现褐色水渍状病斑,后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层。后期在茎基皮层腐烂处可见了油菜粒大小的菌核。

  3、病原

  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属真菌半知菌亚门小菌核菌属。

  病虫害:万寿菊常见病虫害防治

  4、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可由病土、病苗或水流等传播。

  5、防治方法

  ①拔除病株,将土壤中的菌核集中销毁。在病穴内撒布石灰,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加新土配成药土(1:)进行土壤消毒。

  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浇灌病株茎基部,每隔7-10天浇灌1次,共2-3次。

·END·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zp/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