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芝麻官包喜剧糖衣的现形记
九品芝麻官()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总能让你在一笑而过以后体悟到某种深刻的哲理或独特的意义。比如这部《九品芝麻官》,用喜剧电影的方式揭示出了官场当中所隐藏的种种玄机,用讽刺和夸张的方式让喜剧的效果达到极致。 作为一部古装、悬疑、搞笑电影,《九品芝麻官》涵盖的历史知识简直有点包罗万象。不在纪录片《苏东坡》和音乐剧《悲惨世界》之前插队整篇帖子简直对不起它! 目录 0、不跪知县的前科举人——复习明清科举制度 0、花钱买来的候补知县 03、衙门与六扇门的由来 04、穷根问底,经典县衙如何布局? 05、水师提督、刑部尚书、八府巡抚、协理大臣谁最大? 06、三堂会审其实是三司会审,清代如何审案? 07、快看!那张银票好搞笑 08、从顶戴花翎到瓜皮帽,头上的讲究你不懂 09、矛与盾!尚方宝剑大战黄马褂 0、那个最后死了的皇帝原型是谁? 、银针探毒和滴血认亲靠谱吗? 、借用影评一则:王晶其实拍的是中国历史 0 不跪知县的前科举人——复习明清科举制度 雨果,你还记得南京夫子庙旁的南京科举博物馆么。通过这部片子开头的小插曲正好复习复习—— 古代官民是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老百姓见了官员是必须下跪的。但在影片中,“前科举人”方唐镜,见到候补县官包龙星为何可以不下跪呢? 想要看懂这个梗,就要搞懂古代的科举制。自从唐朝实行科举制以来,想要当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 科举分为好几个阶段,考过童试的是秀才,考过乡试的是举人,考过会试的就是进士,一般来说,考中秀才就有一定的社会特权,如果考中举人,那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是半只脚踏进仕途了,因而社会地位很高。 在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笔下《范进中举》中就刻画了一个考中举人后甚至失心疯的人物形象。 正常来说中举后有三次会试的机会,如果三次都没有考中,就会给一个类似八九品的县尉、县丞一样的官职,即使没有当官,也具有官员的身份,见到一般的官员不用下跪。方唐镜不跪包龙星,反应的其实就是科举制度中举人的特权。 明清科举制度一览表 小知识:前科 行科举时称上一次考试。《宋史·赵崇宪传》:“此汝愚子,岂即前科取应第一人者耶?”《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小生是前科举人,来此会试。”《红楼梦》第二回:“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 相对应的,新科状元就是指本届状元了。 0 花钱买来的候补知县 包龙星并非通过科举当上这个九品候补知县,而是通过捐纳制度买的官,古代朝廷为了解决自己的财政问题,往往会公开卖官鬻([yù]这里是卖的意思)爵。 “卖官鬻爵”自秦汉起就有,到清朝的时候已经形成固定的制度,甚至成为清朝重要的补官方式,在内容上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以防止官员徇私舞弊。 既然都公开卖官了,为何还要防止徇私舞弊?因为清代的捐纳买官是有门槛的,是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给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换句话说,你即使再有钱,德不配位依然是买不到官。比如包龙星这个九品候补知县,他并非普通百姓,三代为官,又是著名宋代官员包拯的后代,自然是符合捐纳制度的。 清朝捐纳凭证 捐纳所得官衔上限,京官正五品,外官正四品。因此,按照捐纳规定,即使能花钱买官,想在天子脚下上班,最多只能到五品;在地方为官,最多也只能捐到四品。即使如此,捐纳对当时的文官制度也造成了很大冲击。 大部分靠捐纳出身的官员,都会遭到科举出身士大夫的鄙视。因为以正统来说,真正能够位列中枢的官员,除了皇亲国戚之外,大部分都是靠科举上位的。无怪乎包龙星让方唐镜下跪的时候,他侄子在一旁提醒说:“小心他高中了,当你的上司!” 那么“买官”的价格要多少呢?它是明码标价,但这个价格是有变动的。清朝中期还比较高,到后来价钱就落了。譬如到光绪二十六年(年),郎中两,主事78两,道员(四品)两,知府两,同知两,知县(七品)两,县丞0两,这知县由乾隆年间的两直降到多两。为什么?官越捐越多,价钱越来越低。 03衙门与六扇门的由来俗谚“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衙门里展开,为啥叫衙门,这个和六扇门又是什么关系呢?旧时称官署为衙门,即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其实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猛兽的利牙,古时常用来象征武力。“牙门”系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当时战事频繁,王者打天下,守江山,完全凭借武力,因此特别器重军事将领。军事长官们以此为荣,往往将猛兽的爪、牙置于办公处。后来嫌麻烦,就在军营门外以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作饰,营中还出现了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于是,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后世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为流行。到了北宋以后,人们就几乎只知道“衙门”而不知有“牙门”了。 由“衙门“派生出许多词。如“衙役“,指衙门里的差役;“衙内“,指衙门里的警卫官,因多为官吏之子弟充任,所以称官吏之子弟为“衙内“,如《水浒传》里陷害林冲的高衙内。 衙门以门为名,在这个建筑群里,门户的意义无需赘言。衙门中最重要的,是中轴线上的大门、仪门、宅门,每门各安两扇黑漆门扇,合计六扇,所谓“衙门六扇开”就是如此,久而久之,人们对于衙门就有了“六扇门”这个别称。而衙门的差役、书吏之类的工作人员也俗称为“六扇门里的勾当”。 民间传说和影视剧里的“六扇门”则是指捕快之中一个特殊的旁支。这个“六扇门”通常只接手江湖帮派斗争和久为官府通缉的要犯,同时与各大门派有相当的交情,在朝廷和江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力,江湖中有身份的人犯案只要不上动天庭,都可以不了了之。 电影中的雷豹号称天下第一神捕,京城六扇门中的第一高手,此六扇门就是第二个意思啦。 04 穷根问底,经典县衙如何布局? 县衙作为封建社会基层代表,是知县行使权力,也是衙门里官差办公的地方。所谓“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之识,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对衙署的设置,且有一定的规制:“各省衙署治事之堂为大堂、二堂,外有大门和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那么衙门到底是怎么布局的,我找了两个例子来——一、山西平遥古县衙平遥县衙位于衙门街中段路北,坐北朝南,东西宽3米,南北长03米,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二、河南南阳内乡县衙 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年),现存建筑群为清代所建。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如果说故宫代表明清时期最高统治秩序,那内乡县衙则代表着最末端的基层治理结构范本。处处体现古代行政和司法文化。 若从空中俯瞰,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房舍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县衙总占地面积多平方米,有院落8进,房舍80余间。它按照明清官衙规制而建,建筑布局与《明史》《清会典》记载建筑规制相符,体现了古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大堂、二堂、三堂比照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建造。 内乡县衙正门外是“宣化坊”,过去每逢初一、十五,知县都会在宣化坊下宣讲圣谕,教化百姓。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这种“现场直播”的宣讲方式是县衙最常见的。 正门东边置一“喊冤鼓”,百姓击鼓鸣冤后,在大门口值班的吏役就会上前询问原因,然后上报知县,进入下步审讯程序。西边置两石碑,分别刻着“诬告加三等”“越诉笞五十”,提醒百姓不能诬告无辜者,更要按照诉讼程序,逐级上告,严禁越诉。 明清时期,知县每月都会设立三天“放告日”,摆出“放告牌”,此时老百姓无需击鼓鸣冤,就可直接到大堂向知县告状。这种制度与今天的信访接待日相似。 古代知县有六大职责,其中尤以“听讼断案”为重,所以县衙的“法庭”——大堂是整个建筑群里最高大的,也是三座公堂里最靠前的。 一般来说,如案件事小,知县当即升堂审理;如案情重大,知县首先询问单方供词,并指挥各房配合工作,查办相干人等。县衙六房中的刑房,协助办理案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检、法、司等部门。大门外的“三班院”是衙役听差待命的地方,他们相当于今天的法警、武警、刑警。古代一线执法人员就在大门边上,时刻准备执行任务。 大堂中央的设施叫暖阁,有朝南摆放的三尺公案,知县正是坐在这里审案。两侧摆放着堂鼓、仪仗、铜锣等县衙常见用具。公案上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与“红绿头签”,绿头签下令捕人,红头签下令动刑。公案前有两块明代保存下来的跪石,东跪原告,西跪被告。考虑到被告可能不止一人,被告石被原告石更长一点。 二堂是知县预审大要案的地方,同时审理、调解一般民事案件。在内乡县衙二堂两侧,摆放了清代的法定刑具。我们后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廷杖”“夹棍”和“拶(zan)子”。 “廷杖”,一头方一头圆,用于棒打臀部。该处穴位少,不至于打成残疾。过去知县审案前常常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原被告上公堂前都要各打四十大板,以示法律尊严。 “夹棍”和“拶子”,前者专夹男性案犯脚踝,后者专夹女性案犯手指。古时男耕女织,伤害手脚将直接损害他们的劳动能力,属于重刑范畴,在使用前要先呈报南阳府衙,同时规定同一案件同一人不得使用超过两次。这种逼供的手法十分残酷,但重刑需经由上级机关核准的制度,也体现了古代司法的谨慎。 案件审理完毕,确定案犯罪行及刑罚后,若需收监,则前往位于仪门西侧、县衙西南方的监狱。仪门两侧各设立一道小门,案犯只能通过西门进入监狱。 内乡县衙监狱是国内仅存的清代监狱,牢房包括内监(死牢,命案要犯)、外监(普牢)和女牢。监狱房屋、门、窗等均比一般院落要低,在建筑角度上对正义与罪恶作出了区分。从结构来看,古代监狱已经相当完善。 05水师提督、刑部尚书、八府巡按、内务总管、协理大臣谁最大? 水师提督 常威在杀人被抓后,开口就说:“我爹是水师提督”,颇有当年“我爸是李刚”的风范。 那么水师提督是个什么样的职务?竟然让常威如此嚣张? 清朝能够称得上是封疆大吏的,不外乎将军、提督、总督、巡抚。将军掌管八旗,提督掌管绿(lù)营(汉兵),总督和巡抚是军政都有管辖。 在清代,置有“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受“总督”指挥,官阶为从一品。有水师的地方,或专设“水师提督”。相当于现在的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的司令员。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名陆路提督(掌管一省至两省的绿营军务),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及长江水师)。譬如台湾清治时期的台湾总兵或台湾镇所辖军队,就属于福建陆路提督与福建水师提督所管辖。 剧中常威的父亲常昆应该是广东水师提督。港片古装剧多以广东地区为背景,广东不仅与香港文化十分密切,而且在清朝以来地位一直很重要。广州一直都是清朝的通商口岸(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是广州一口通商),两广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两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 清朝鸦片走私最为猖獗,其中最佳的登陆地点就是广东。广东水师提督如“吃拿卡要”,每年可获利无数。所以,广东水师提督是一个相当肥的差。 话说全力支持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壮烈殉国的关天培当时也是广东水师提督。不过他那时候还是道光皇帝时代。 电影《林则徐》中的关天培形象(左) 刑部尚书 从隋唐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后,六部一直都是后代王朝具体的行政机关。刑部一直是清朝统治者较为重视的机构,刑部尚书是其主官,清代刑部尚书为从一品,基本可以与提督持平。 不过刑部尚书属于京官,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如果只靠朝廷俸禄,官员都要饿死:一个二品官员一年的俸禄只有55两银子,所以京官大多依靠地方的礼金来维持富裕的生活水平。 如果有地方官员胆敢不对中央的官员送礼,日后的升迁和调动就会受到影响。地方官员每三年就要到京城述职一次,也是地方官员和京官联系最密切的一次。每次地方官员进京都是带着类似“生辰纲”一样的礼物在北京进行贿赂。 这在整个明清两朝已经形成传统。清朝有句俗语“和珅一倒,嘉庆吃饱”。乾隆后期重用贪官和珅,和珅本身就是京官,不但是内阁大学士,同时也兼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嘉庆皇帝在乾隆死后将和珅抄家,和珅所拥有的财富竟然抵上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总和,着实令人吃惊——共抄得白银八亿至十一亿两。乾隆年间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 八府巡按 包龙星在向皇帝申请重新审理秦小莲的案件的时候,皇帝将包龙星封为了八府巡按(普通话配音误作八府巡抚,字幕误八府巡案)。按照影片中的说法,这是一品官员,所以力压从一品的刑部尚书和水师提督。然而历史上并没有八府巡按这个正一品的官职。 巡抚倒是一个官职,巡抚名称的由来是"巡行天下,抚军安民",也是一省大员,但是只是二品官员。而巡按之名,起于明代洪武年间,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全称是巡按监察御史,品阶是正七品,当时明朝的很多省份都是由八个府组成的,例如,当时的福建省就是福州府、建宁府、延平府、邵武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以及汀州府,八个府组成。因此,民间俗称八府巡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省份的巡按。到了清代,该官职品等为从五品。 “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虽然八府巡按只是一个不超过五品的官,但是这个职位拥有的权力与职位大小无关,反而权力非常的大,做八府巡按的人是一般人都不敢得罪的。 据《明史·职官志二》记载,八府巡按的职责是这样的,“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期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意思就是说,八府巡按监察所有官员,管理并且惩罚贪官污吏,向皇帝推荐自己看中的人才,相当于皇帝的一个耳目,还可以代替皇帝微服出访,并且向皇帝报告民间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官员是非常忌惮于担任这样一个职务的人的,生怕哪一天自己就成了他眼中的贪官污吏,被皇帝处理了。 八府巡按的形象多为正义的,这可以理解为百姓对官吏们公正廉明的一种渴望、期盼有廉明的官员来管一管他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是百姓希望吏治清明的一种表现。 虽然这个官职拥有可以直接和皇帝见面并且汇报事情的权力,但是其实是一个比较危险的职位,非常容易得罪有权势的官员。此外虽然戏剧中将能够担任这种官职的官员都认为是清廉的官员,但是实际上也是有贪污的官吏的。 内务总管 其实这里应该是总管太监。它很容易和清朝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混淆,后者是二品大员,掌管内务府,不是太监。 内务府的全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最高长官为内务府大臣,简称为内务府大臣或总管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最早发端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时期,到雍正皇帝在位时期,最终确立起了一个包括七司三院及其他附属机构的庞大组织。清朝统治者仿效六部这一外朝机构,将其移植于内廷。其中,类似于外朝吏部职能的就是总管内务府大臣,掌管着内务府所有官员的官制、官缺,升调补放,功过赏罚等。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 知名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有和珅和荣禄 总管太监就是宦官名了。有总管、副总管名称,品衔悬殊不一。其中:四品者为宫殿监督领侍衔,五品者为宫殿监正侍衔,六品者为宫殿监副侍衔,七品者为执守侍衔。简单的说,总管太监归内务府管,而内务府管的可不仅仅是太监,而老大更不是太监。 当然,总管太监虽然品阶不高,但往往是“一号首长”的亲信,往往权势滔天。因此公堂上所有官员都对李公公起立行礼。 小知识:李莲英 李莲英(年月日—9年3月4日),汉族,原名李进喜,清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连英,俗作莲英。在宫中期间,深得慈禧太后器重,太后甚至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封为正二品总管太监,统领全宫所有宦官。 他作为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亦是第一个叫慈禧太后为“老佛爷”的人。宣统元年6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卒,享年63岁。 真实的李莲英 协理大臣 宣统三年四月(公元9年5月),大清帝国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任命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大学士那桐(满洲镶黄旗人)、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同时还任命了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0个部的大臣。那么协理大臣相当于副总理了。 9年,由庆亲王领衔的“皇族内阁” 然而电影背景是同治年间,杜撰了一个宣统年间(清朝末代皇帝)才有的官职,穿越了啊!一定要比官阶,大致从一品或者正二品。 看到这里,雨果你对这几个官职的地位高低大致有谱了吧! 06三堂会审其实是三司会审,清代如何审案? 普通话音频的“三堂会审”还是字幕上的“三司会审”其实都是同一个事。 “三司”或“三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定义,如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三个司法机关组成的会议,称之三法司。凡重大案件皆由三个政府机构共同审理。而到了宋代,审批权又转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元代则主审判的政府机构为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 清代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个封建王朝,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它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基本照搬了明代的法律制度。在清代,一般刑事案件由官员独审,有时主官委托属吏代为进行,县官审案也经常是这样。影片中包龙星作为候补知县,实际上就是正牌陈知县的属吏。在陈知县病时代为审理戚秦氏一案,当陈知县病愈归来后决定自己审理此案,包龙星就无权再予审理了。另外对于重要的案件,清代继承唐代以来的三司推事的形式,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清代的刑部,职权范围远超前代,不仅享有审判权,同时还有复审与刑罚执行权。有人为方便理解,把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理解为现在公检法。这样理解不能说一点不对,但首先古代的政治体制和现代有着本质的不同。 影片中包龙星告御状成功后,皇帝即派八府训按、水师提督、刑部尚书三司会审,重审戚秦氏案。这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水师提督依律无权参与三司会审,影片这样演绎也是考虑影视剧情的需要。 明明是三司会审,怎么又叫三堂会审呢? 因为三司共同审理一个案件的时候会有三张案桌,上面坐着三个司法的官员,在审理过程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发言权。所以民间便俗称为三堂会审。 清八旗子弟传唱鼓词子弟书:爱情故事苏三《三堂会审》古代的三堂会审可以说管辖的都是全国重点案件,三法司联合办案体现了防止一家独大的司法公正原则。但三堂会审还是有着时代局限性。 清代的审判以口供作为主要定罪证据,因此清代的法律也认可刑讯所获得的口供,但是对使用刑讯的前提条件做出了规定。审讯案件时,清朝沿用明代五听制度,审判官必须分别讯问原告、被告和证人;如所供不一致,则让他们互相对质,观察其神态。如果事实大致清楚了,而犯人仍然恃顽不招,这时才可以用刑。影片中,陈知县在审理戚家十三口被杀案时,先讯问原告常威,后讯问证人来福等人,在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被告戚秦氏是真凶时,再来问戚秦氏是否认罪,而这时戚秦氏仍称冤枉,陈知县才对戚秦氏动用了大刑。 清代对刑讯的工具和方式也有特定的规定。影片中戚秦氏曾被两次用刑,第一次是陈知县对戚秦氏一审时,动用的大刑是笞杖(打屁股),第二次是在三司会审时,对戚秦氏欲动用的刑讯工具是夹棍。在清代,拷问只有对死罪与窃盗重罪犯用笞杖拷打,其余只用鞭扑轻刑。笞杖通常用竹板,长五尺五存,大头阔二存,小头阔一寸五分,重二斤,每日不得过三十。对强盗、人命案,则用夹棍。夹棍是一种夹压或敲打犯人下肢的刑具,又称“压踝”或“超棍”,其中梃木长三尺四寸,两旁木各长三尺,上圆下方。对女犯多用拶zǎn指即夹压其手指的刑具,以五根圆木为之,各长七寸,径圆各四分五厘。对坚实不吐实的犯人,用夹棍或拶指夹一次;再不吐实,再夹一次。夹犯人总数不得超过两次,此外,清代还使用掌嘴、跪炼,其余各刑均为违法。 清代沿袭明律的量刑原则,对谋杀人,造意者斩,从而加功者绞;不加功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但只有杀人致死者才承担上述刑事责任。封建时代把男女间非婚姻的性关系都称为“奸”,也是一种侵犯伦理纲常关系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凡和奸,杖八十;有夫者,杖九十。强奸者,绞监后;未成者,流三千里。清代法定死刑,主要是绞和斩。绞刑得以全尸,算是死刑中较轻的一种。斩刑使身首分离,又称弃市。影片中常威犯了杀人罪及强奸罪,强奸罪的刑罚是绞监后,杀人罪的刑罚是斩或者绞,最终对其选择了较重的刑罚斩立决。原则上,死刑必须在复奏并得到应予执行的回复后三日执行。若妇人犯死罪时怀孕,听令稳婆入禁看视,于产后百日才能行刑。未产而决、产迄限未满而决、过限不决,处杖,失者各减三等。 影片中,陈知县对戚秦氏判决的刑罚是秋后问斩,属于死刑的一种,然而陈知县明知此案有冤情,却徇私枉法,故意违反规定,未将戚秦氏案向上复奏,并且没有派稳婆对戚秦氏是否身孕进行检查就欲将戚秦氏处斩,反应了清代官场的腐败。 清代诉讼过程中,讼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他们一方面教给当事人如何在堂上回答审判官的讯问,避免出现漏洞;另一方面,讼师出入衙门,打通关节,与胥吏、师爷进行交涉,送钱送物,力争操纵审讯过程,获得对所代理的一方有利的判决。有的讼师甚至通过向胥吏行贿,在已经提出的告状、诉状和证据文书中弄虚作假。 电影《九品芝麻官》中的讼师方唐镜是广东第一讼师,在戚家灭门案中作为常威一方的讼师,为了帮常威摆脱罪名,向知县行贿千两白银,并买通证人,在证据上弄虚作假,最终使常威在一审时被判无罪,真实的反映了封建王朝讼师行业的不良风气。在这种讼师环境下,审判官更容易腐败,审讯往往成为表面文章,判决也就没有公正可言。 小知识:方唐镜 方唐镜(年—年),清朝末年著名状师(现代指辩护律师),广东新会潮连(今属江门市蓬江区)人。 方唐镜在广东民间传说中以刁钻精怪,与衙门勾结欺压百姓而闻名,人称“扭计师爷”,常在陈梦吉故事中以反面形象出现,与陈梦吉、刘华东、何谈如并称为“广东四大状师”。另外在广东话里,方唐镜的“方唐”和“荒唐”同音(对应戏中方唐镜无良状师人设,为了自己的名利可以颠倒是非,诬陷好人,不择手段,十分荒唐!) 《九品芝麻官》虽然是一部喜剧电影,却较为真实的反应了清代的刑事审判制度和司法状况,让观影者在捧腹大笑之余,还可以对清代刑事审判制度有所了解,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 小延伸 若从现代法律的角度来分析影片,里面至少其违反了刑事诉讼的以下基本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 二、忽视被告人的辩护权。 三、被告人戚秦氏没有委托律师,在死刑案件中审判方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法律援助。 四、刑讯逼供。本案一审过程中,戚秦氏在受过大刑昏迷之后,衙役围成一圈挡人视线,拿其手指捺印招供。 五、一审中,法官收受贿赂,枉法裁判。 六、本案发还重审中,控方利用假象和欺骗手段扰乱证人心理,有诱供和诈供行为。 七、怀孕的妇女不适宜羁押。戚秦氏在本案发还重审时,当场分娩,可适用本规定。当然,本案案情重大,也可以不适用本条原则。 八、控审合一。古代中国实行“控审合一”的刑事诉讼原则,也就造成了“法官”的双重角色,县官不仅是案件的控诉者,还要担任案件的裁判者,如此一来,“法官”的公正性就受到质疑,居中裁判的角色就受到挑战。如果“法官”在诉讼中趋于追诉化,那么被告人的防御权就会受到大幅度的削弱甚至完全丧失,因为没有中立的第三方的裁判者,法律意义上的辩护活动将失去存在的空间。 九、超期羁押。 十、回避。水师提督常昆与被告人常威系父子关系,应当回避本案审理。 十一、管辖权和程序。戚秦氏与常威一案由县官初审后,应该移送至府(直隶厅、州)审理,之后提出判决意见,上报省按察司,再由省按察司对案件进行复审,如无异议,签署意见上报督抚,再由督抚对人犯亲自复审,如无异议,签署意见专案奏报皇帝,并将副本咨送大理寺和都察院,之后再按三法司职权不同进行复核,最后才能定罪执行。 最后,让我们对照一下电影《控方证人》里的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再想想,前两张剧照的场景会真实出现吗?导演为什么要放在里面? 07 快看!那张银票好搞笑 大清银票本为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用于流通的银票,这种银票有轻巧便携的好处,解决了银子金子等货币不便大量携带的困难,因此被广为使用。银票的使用在中国始于宋朝,最早出现在当时的四川地区,被称为“银票”,但那时银票还不太规范。到了清朝,银票的使用规范起来,被广为使用,清朝政府定其名为“大清银票”。 清代发行的银票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银票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清代的银票,除政府印发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之外(下面会展开说),清末官私银钱行号和私营银钱店也在印发钞票。其中私营银钱店又有钱庄、钱铺、钱店、银号等多种称谓,是一种地方性的金融行业。其业务主要是兑换银钱和印发钱票银票。起着配合制钱和纹银、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私人钱庄印发的银钱票,印刷质量简单粗糙,票面金额数字多用手书写,缺乏必要的防伪措施,使得当时的币制更加混乱。清咸丰三年(年),由于太平天国席卷南方,清庭军需大增,而国库又无大量的银铜支出,于是清政府在当年二月和九月上谕户部,正式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被当时的人们合称为“钞票”,现在我们说的钞票的称谓即来源于此。使用期只维持了不到十年。 “大清宝钞”又称“钱票”、“钱钞”,以制钱作比价,面额多种。票面上端有“大清宝钞”四个汉字,两旁分印“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字样;中间方框内左右两侧分别为“字第×号”、“咸丰×年制”;正中印有准足制钱若干文,上钤“大清宝钞”印。下端注明“此钞即代制钱行用,并准按成交纳地丁钱粮一切税课捐项,京外各库一概收解,每钱钞贰千文换官票银一两”。“大清宝钞”形式上仿明代“大明宝钞”,四周饰以龙纹,下为波浪纹图案。以皮纸用蓝色印刷。 户部官票简称官票。年发行的一种纸币,用以抵补财政支出,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官票以银两为单位,亦有“银票”之称,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五种。由于官票的面额较大,且不能兑现,发行后流通立即受阻,并迅速贬值。到咸丰十年(年),银票一两仅值钱二百余文,而实银则值钱六千文有余。咸丰末年(86年)被清理停用。 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是迄今存世较多的清政府发行的纸币。它虽流通不到十年(咸丰三年到同治元年),但对我国纸币的发行和影响却很深远。 了解知识后,我们再来看看电影里这张搞笑的银票,根本就是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的混血合体嘛! 08从顶戴花翎到瓜皮帽,头上的讲究你不懂顶戴花翎对于当官的来说,是一种身份、级别的体现,官大官小全靠它来分辨。要讲顶戴花翎先要讲一下官帽。 清朝的官帽分两种,一种是夏天戴的凉帽,圆锥型,呈斗笠状,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篾席制成,外面裹上白色或黄色绫罗,顶上有红缨、顶珠点缀。 一种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宝型,蒸笼状,材料为缎布及动物皮毛,另外还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配有顶珠。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清朝的官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顶戴或说顶珠从色泽上分:一、二品都是红色的,三、四品都是蓝色的,五、六品都是白色的,七品以下为金色。在同色中,各品的顶戴又有区别: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 从材料分: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花翎”即指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是赏给级别较高的官员以及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的。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 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怯,武士冠上插鹖翎显示英勇,倒也贴切。 从乾隆皇帝到晚清,赏赐过三眼花翎的仅仅有福康安、李鸿章等七人(五人为满族,两人为汉族)。被赐双眼花翎的也就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绝对不是当今清宫电视剧中的出场人物那样,三眼双眼花翎满屏飞。 因为赏赐三眼花翎的规矩非常严格,就连雍正朝的年羹尧、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都没有三眼花翎。 这个三眼肯定夸张啦 瓜皮帽 是形成于明朝,流行于明、清、民国三代的一种首服。又称六合一统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壳帽等,因其由六块黑缎子或绒布等连缀制成,底边镶一条一寸多宽的小檐,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故而得名。 瓜皮帽形成于明初,当时更广泛的名称是“六合一统帽”,简称“六合帽”,饱有“天下一统”的政治寓意。六合者,为天、地、东、南、西、北,意寓皇帝一统天下。为新兴封建王朝取吉兆。 瓜皮帽能在清朝广为流行的原因不仅出于’‘六合一统”的政治性考量,其实用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清朝迫使汉族男子依从满族习俗,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硬政治手段强迫全国的男人都按满族习俗剃去额前的头发,后面梳成一个大辫子。这种发式,搭配瓜皮帽更显方便,因此使得瓜皮帽更加超越了阶级的限制,成为清代各个阶层男子所爱。 09矛与盾!尚方宝剑大战黄马褂尚方宝剑在我国古代很多文学艺术中都有“尚方宝剑”和“丹书铁劵”、“免死金牌”这一类的东西,尤其是尚方宝剑更是被赋予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其实是在“尚方”的宝剑,“尚方”是皇帝收藏宝剑的地方,在汉朝时期是专门制造皇帝器物的官署,尚方宝剑一般用来指皇帝御用的宝剑,皇帝用的剑自然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在《九品芝麻官》中,包大妈拿出尚方宝剑,着实让常威和李莲英等人惊了一下。然而当李莲英质疑尚方宝剑的来历时,包大妈竟然说是崇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明朝末年尚方剑泛滥成灾,光是崇祯皇帝就发放过5把,当然根本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只不过起到震慑的作用。 比较讽刺的是,明末争议人物袁崇焕,就是用崇祯赐予的尚方剑砍了同样拥有尚方剑的毛文龙,也为自己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黄马褂黄马褂也是清朝官服的一种,在皇帝身边当差的领侍卫内大臣、护军统领、御前侍卫都身着黄马褂。黄马褂是明黄色的褂子,在清朝明黄色是皇帝皇后的专属用色,嫔妃以及皇亲国戚只能用深黄色,百姓顶多能使用红黄色。 御前当差的侍卫穿着的黄马褂是最贴近皇帝服饰颜色的,由此可见只有皇帝身边的近侍才能有此特权。一般都是皇帝出行时,内大臣、御前侍卫等随行人员必须穿着的黄马褂,这种褂子没有花纹图案,就是简单的黄色褂子,用以彰显皇家声威。 清朝皇帝最擅长将不值钱的物件赋予皇家恩典,作为赏赐臣子的无上荣耀,在清朝“赏穿黄马褂”是足以让臣子光耀门楣的赏赐。黄马褂是从咸丰皇帝以后开始盛行,但黄马褂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拥有很多特权,甚至还可以免死,黄马褂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清朝末年黄马褂也烂了大街了,得太后欢心就能得到。剧中常威的这件黄马褂就是李莲英从慈禧那要来的。 0 那个最后死了的皇帝原型是谁? 清朝(年-9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68年。 本电影的时代背景显然是同治朝,因野史称同治帝是外出寻欢染花柳病而死的,和老佛爷啊李莲英什么的也对得上。不过实际上他可能只是得天花而死。 同治帝载淳的画像和本片形象 爱新觉罗·载淳(年4月7日—年月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86年至年在位,共3年。咸丰六年(年)同治帝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86年)即位。 清末五帝关系图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同治四年(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了捻军(反清农民武装)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军之乱到同治七年(年)结束。他在位期间清朝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 同治四年亚洲形势图 同治十二年(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年)十二月初五(公历年月日)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清东陵之惠陵。 “贵姓啊?”“爱新觉罗。”上图青楼钻床底的情节是有典故的 周邦彦,北宋文学家,婉约派代表之一,曾任宋徽宗时期大晟府提举,当时最高音乐机构,才子受到了名妓李师师的欣赏。野史传闻宋徽宗夜访李师师,周邦彦因先到,避到床下。听到李师师歌送徽宗,便编了一词如下,徽宗大怒,流放周邦彦于海南!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银针探毒和滴血认亲靠谱吗? 虽然本帖的主线是历史和八卦,但影片中有不少因情节需要产生的谬误,本着严谨的态度,咱科学类辟谣也是要辟的,选取典型的两则: 其一:银针探毒 《九品芝麻官》中,周星驰饰演的包大人夜闯停尸间,用银针探毒的方法推断出受害人是死后被人灌下砒霜的结论。 砒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矿物药,是砒石经过高温加工处理以后升华而成的结晶或粉末,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主要成分为AsO3)。 砒霜就是鹤顶红,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容易获得的毒物之一。砒霜毒性剧烈,一次大量摄入引起的急性中毒会出现呕吐、腹泻、出血不止、抽搐等症状,而少量多次摄入引起的慢性中毒多表现为肝、肾损害和皮肤色素改变。包龙星抓住的常识性错误就是砒霜在水中溶解度不高 对应于砒霜的悠久历史,银针探毒的方法在我国古代断案中也被广为采用,包括《折狱龟鉴》、《洗冤集录》在内的多部历史古籍中都有相应的记载。除此以外,银针探毒还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最爱。然而,银针探毒真的像书中所记载的那样科学和准确吗?答案是:否,银针不能鉴别毒物,更不能用来作为验毒的工具。 之所以说银针探毒是不科学、不准确的,还得从砒霜的制法说起。砒霜是砷(As)的氧化物(砷古时候也称作砒)。砷在自然界中以硫化砷矿物的形式存在,常见的含砷矿物有斜方铁矿(FeAs)、雄黄(AsS)、雌黄(AsS3)、砷黄铁矿(FeAsS)等。古代炼取砒霜的方法是将矿物研碎,除去大块的杂石,在密闭容器中与木炭一起煅烧,待毒沙升华后,它所凝结成得白色粉末就是砒霜。 由于古代冶炼技术差,工艺粗糙,制成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硫化物。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的黑色硫化银(AgS)附着在银针表面,银针就这样变黑了。也就是说,银针试毒的方法实际上是检测出了砒霜中的含硫杂质而已,并不是检测出砒霜本身。所以,银针探毒在古代的成功应用纯属巧合。 事实上,银是不能与纯净的砒霜发生化学反应的,所以用银针探砒霜不但不科学,更有可能造成冤案。 人死后尸体内部产生大量含硫化合物,大家所熟知的尸臭(主要为硫化氢气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硫化物大多都能与银反应,生成硫化银。也就是说,即便是正常死亡的尸体,也很容易使银针变成黑色。就连富含硫元素的新鲜鸡蛋,也能使银针变黑,给人以含毒的假象。而且目前常见的毒物如敌敌畏、毒鼠强、氰化物等都无法用银针检出。 小知识:中毒身亡怎么探? 中毒死亡的尸体往往符合急死尸体的一般征象。与此同时,尸体还会出现血液呈暗红色流动性,内部器官出血,体表粘膜点状出血等特征。而由于毒物的不同,尸体还会出现一些典型的中毒症状。 虽然这些典型特征确实存在,但并非每一具中毒死亡都会出现这些改变,也并不容易辨认。所以,案件中的每一具尸体通常都必须取材进行毒化检测,特别是那些被怀疑是因中毒死亡的尸体,更应当进行系统的毒物筛查。 在毒化检测中,常用的取材部位有胃内容物、血液、尿液、肝脏、肾脏和脑。其中血液最为重要,可以用于毒物的定量检测。而由于不同的毒物在人体内的作用部位和蓄积部位不同,因此取材部位通常是由可疑毒物的毒理性质决定的。 中毒的尸体现象仅仅能给我们一个大致判断的方向,并不能作为决定性证据。只有在对不同器官组织和血液中的毒物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并拿到高于致死血液浓度的数据后,才可以得出“毒杀”的最终结论。 其二:滴血认亲 “滴血认亲”能证明你爹是你爹?来看这个实验吧:学会数理化,穿越也不怕,滴血认亲小把戏一眼识破! 首先用清水来做实验就是错误的。血液中有40%~50%的成分是红细胞,红细胞有一层细胞膜,以水为介质,因为渗透压的关系,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膜会破裂,于是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两滴血晕染成一体的情况。因此,以清水为介质,不管两个人是否有亲属关系,血都会相融。古人缺乏认识人体的恰当手段,因此想当然地认为一家人血脉里流着相同的血。相同的血混合便能融合合。而实际上,由于“滴血认亲”常常是将血液滴入清水中,红细胞由于渗透压的原因会导致细胞膜破裂,所以通常清水中两滴血型不同的血也不会出现沉淀的现象。若采用生理盐水来做血细胞的实验相反,因为生理盐水和红细胞的渗透压一样,血细胞膜不会破。在这种情况下,譬如一对血型不同母女,一方血中的红细胞会与另一方血中的血浆凝结,看上去就像不融合一样,所以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其它如上面短片加白矾,用温水等,都会产生干扰影响,故而此法极不靠谱。目前,医学上鉴定亲子关系主要是通过DNA。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以及骨头等都可用于亲子鉴定。体细胞有3对(46条)成对的染色体,同一对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一对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般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做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DNA鉴定,对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借用影评一则:王晶其实拍的是中国历史 王晶,年5月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浙江省绍兴市。华语影视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以下为借用的影评: 王晶,著名的娱乐片导演,开创了无厘头电影的黄金时代,一提到他的作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好玩、有趣,但是低俗,毫无营养。欣赏王晶,就如同喜欢吃路边摊,难登大雅之堂。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王晶吗?其实不尽然,王晶就像一介狂生,表面上嘻嘻哈哈,实际上暗藏玄机,他用自己的电影,讲述着他对古代历史的看法。 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断讼刑狱,因为中国古代行政系统与司法系统不分家,县官既是一地的行政长官,同时也兼任法官,所以古代法治的发展,基本上跟社会发展是一体两面的概念。中国历史与中国古代法制史环环相扣,犹如照镜子。那么,古代打官司是一副什么模样?很多俗语的解释一目了然,比如“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王晶在《九品芝麻官》中就讽刺了这种现象:戚秦氏状告常威,但在常威父亲水师提督常昆的运作下,原告变被告,反而被告陷害常威。 另外,包龙星父亲跟包龙星的对话——“廉字怎看都是穷字”;“用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等等情节,全都揭露了古代中国“衙门文化”的一些顽疾。 所谓“衙门文化”,就是古代的法律实践,我们甚至可以说,古代法律的本质,被王晶浓缩到了这部短短的电影中。王晶用一个搞笑的故事,把古代人对法律的所有观点,所有痼疾,一次暴露出来,由此来说,实际上很多人根本没有看懂《九品芝麻官》背后隐藏的真相。 从包龙星捐个候补知县开始,一直到他被同治帝封为八府巡按,贯穿整个电影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反思法律精神为何在古代中国举步维艰。 为何在古代,比如电影中的清朝,正义无法伸张?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古代是一个以权力为基础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权力是最重要的,比如说飞扬跋扈的常威,犯了滔天大案,仍然敢在大堂上对众人不屑一顾,为什么?因为他爹是水师提督;再比如包龙星找到“持饼人”刑部的花尚书,此人本来受到包龙星之父的照顾,于公于私都应该帮助包龙星伸张正义,但因为水师提督跟包龙星相比,显然权力更大,于是花尚书直接跳反。 片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一个场面,就是包龙星的母亲包婆婆提到了家传的尚方宝剑,让大家感到一丝希望,可镜头一转,没想到她拿出的尚方宝剑竟是一条咸鱼。 其实,这不仅是个搞笑桥段,王晶在这里暗示,能够制衡常威之流的权力,是尚方宝剑背后的政治力量,若没有权力撑腰,尚方宝剑就只能是一条咸鱼。 尚方宝剑只是一把普通的剑,明朝的剑和清朝的剑没什么不同,然而,明朝的剑斩不了清朝的官,是因为明朝已经灭亡,它背后的权力消散了。而清朝的尚方宝剑,之所以能上斩昏君,下斩谗臣,不过是得了清廷的权力撑腰,否则它也就是一条咸鱼罢了。 在《九品芝麻官》的故事中,包龙星最终为戚秦氏打赢了官司,原因不是他口才了得,也不是因为他是正义的一方,更不是因为找到了铁证,仅仅由于他机缘巧合认识了同治帝,被封为八府巡按,得到了比水师提督和刑部尚书更大的权力,这才笑到最后。 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让观众们长舒了一口气,但是,包龙星真的赢了吗?他的胜利只不过因为他比坏人有更大的权力,但是片尾同治帝驾崩了,包龙星的好日子也到头了。王晶如果要拍个《九品芝麻官》的续集,或许包龙星比谁都惨,常昆、花尚书、李公公肯定一哄而上,把包龙星碎尸万段,谁让他的靠山没了。 《九品芝麻官》是王晶对古代历史的理解,在那个尚未接受现代曙光的年代,一切制度与律令,都只是装饰而已,朝廷的权力才是一切力量的根源。所以说,王晶并不仅仅是个商业片导演,他也是个历史专家,懂得千百年来历史演进的逻辑。 本文为“给雨果找的电影背景资料系列”第7篇,希望通过观影后的背景知识拓展,寓教于乐,解答好奇。 本文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罗马作整理改编修正。 前5篇对《佐罗》、《掠食城市》、《虎口脱险》、56版《巴黎圣母院》、《绝杀慕尼黑》、《攀登者》、《决战中途岛》、《海上钢琴师》、日版《天与地》、纪录片《差馆》、剧场版《唐顿庄园》、《美丽人生》、《卡桑德拉大桥》、《角斗士》、《拯救大兵瑞恩》、《音乐之声》、《三傻大闹宝莱坞》、《U-57》、《茜茜公主》三部曲(分上下两篇)、57版《十二怒汉》、《怒海争锋》、《八佰》、《蓝色防线》、63版《埃及艳后》和《正午》作了扩展。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jz/8450.html
- 上一篇文章: 寻欢作乐别害羞信不信由你女人的外阴都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