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雅是怎么来的?为了医学教育,校方有什么禁令?五四运动期间湘雅在何处办学?学生们有什么举动?创办了什么刊物?办刊经费来自哪里?毛泽东为什么来校任主编?为什么有水牛与水老倌的称呼?驱张运动中谁是湘雅的代表?亲历者有何讲述?毛岸英生于何处?接生员是谁?笔者将带您走进那个年代。

0

1

『中美合作办湘雅的缘起』

□□□□

清末时期的年,美国耶鲁大学部分毕业校友组成联谊会,志在海外事业的拓展,拟将他们的普世价值和科学文明传播到其他国家。经一番考证,该会的拓展地点选在中国的湖南,其在长沙的办事机构叫雅礼协会。该会人员年来长沙开始拓展计划,年,其代表人物胡美博士,怀着“按欧美甲种医科大学标准,在长沙办一所一流医科大学”的理想,与盖葆耐分别在长沙医院、雅礼大学堂。年,在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的中国人颜福庆先生,受聘于雅礼协会,医院。

年,古城医院,美国女士盖仪贞(盖葆耐的胞妹)在胡美、颜福庆的帮助下,开办了雅礼护病学校,兼招男女学生学习临床护理,是湖南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护理专业学校。之后,雅礼协会的所有人员,在胡美、盖葆耐等领导下,坚守长沙,一直为办所一流医科大学的理想进行努力,目标始终未能实现。年,胡美回美国度假,并为未来要办的医科大学募捐,医院事物。这年,湖南省谘议局的重要人物谭延闿罹患高热之症,延请长沙城内数位名老中医诊治,高烧不退。无奈之下,医院的西医颜福庆上门诊治。到得谭府,颜福庆在问明病史和体查之后,诊断谭延闿所患为大叶性肺炎,已到高烧后期,开了些普通的消炎药,让谭服后,如解倒悬,遂对西医发生浓厚兴趣,并询问颜医师,西方有这么好的医术为什么我们不学?还把自己拟在中国推广西医技术的想法与颜医师进行了广泛交流。借此,颜福庆将雅礼协会拟在长沙办学兴医的计划和盘托出。由此,使谭、颜有了共同的初步计划和理想。这一结果,颜福庆立即以信函的方式告诉了远在美国度假的胡美。胡美见信十分高兴,便启程返长沙。在颜福庆的引荐下,为了在中国推广西医技术的共同理想,谭、颜、胡三人走到一起,成为好友,致力于中美合作创办现代医学教育的努力。

经双方努力,年7月,湖南省政府与雅礼协会签署合作兴医办学协议,于年1月在长沙浏正街开始办学,首招医学预科生汤飞凡等20名,胡美为校长。双方协议上报备案时,北洋政府以“地方政府与外国私人团体订约案无先例”为由,电令湖南取消协议。值此,颜福庆、胡美,以及湖南省政府筹办湘雅的工作人员一起进京,陈述办学理由,揭露反对者真相。

年春,晋京筹办湘雅医学教育系统的人员留影于北平。从右至左:颜福庆、胡美、章遹骏、陈润霖

在北平,颜、胡等一行在北洋政府总统府顾问章遹骏中将、外务大臣颜惠庆等人的指点下,由在京湘籍官员和士绅发起成立湖南育群学会,作为湖南省政府的代行机构,于年7月与雅礼协会重新签署年的协议文本,使湘雅医学教育系统于年12月,在长沙潮宗街成功创办。

该系统有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由雅医院、湘雅护病学校。颜福庆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校长,胡美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教务长、医院院长,盖仪贞为湘雅护病学校校长。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美合办的高等医学教育机构,正式进入了颜福庆、胡美等中美人士共同演绎、坚持办学的奋斗时期。

启用于年的湖南育群学会之图章

0

2

『历史文献关于湘雅在五四运动时期的记载』

□□□□

—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潮宗街临时校区的校门

湖南育群学会与雅礼协会合作办学协议文本有效期为十年,即—年。校名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年以前的校址是古城长沙的潮宗街。执行的办学标准是欧美甲种医科大学标准,七年学制,包括医预科两年,医本科五年,全程纯英文教学。据年6月《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第五次校订章程》的统计,全校学生65人,其中医预科学生两个年级共22人,医本科学生五个年级共43人。

校舍:该校除潮宗街临时校区有余间房屋外,已购定长沙北门外地基余方,约合14英亩,医院之用。新校舍第一部份业已工竣,于年春迁入。由北南观,校舍右方,为现代最新式之建筑物——医院病栋楼,即今人所称的红楼。位于麻园岭的这一校址,正对雅礼大学,中隔一路,即车站路(今天的湘雅路),为商埠新辟之干路,宽有11丈。

实习:湘雅学生在长沙于临诊临床实习之便利,已臻完美。医院,为远东最新式之建筑物,能容男女病人人;医院(医院的初名,笔者注),能容病人80人;医院(今湖南省卫计委幸福桥住宅区),能容病人50人。各院门诊每日约计人,皆为湘雅学生临诊临床实习之地。

那么,校长是谁?教务长是谁?以及湘雅与五四运动相关的情况如何?—年的历史文献曾有记载。

1)—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第二次报告书》第二章教职员姓氏录记载:

校长兼卫生教授颜福庆,字克卿,籍贯江苏上海,履历:美国雅礼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博士。

教务主任兼生物教授胡美,字子美,籍贯美国,履历:美国雅礼大学医学博士。

监学胡荣琦,字彦玮,籍贯湖南湘潭,履历:湖南高等师范毕业。

2)年,湘雅开医学预科的第三年,开医学本科的第一年,校方发布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则》共十二章,其中《第八章禁令》为:

第一条学生不得干预国家政治及地方诉讼。

第二条学生不得入教育会及政党。

第三条学生不得有败坏品德及毁伤礼教之事。

第四条学生不得吸烟吃酒。

第五条学生不得违抗学校规则及临时命令。

第六条学生对于职教员不得侮谩。

第七条学生不得斥骂同学,尤不得斗殴。

第八条学生非家住长沙市者不得外宿。

这八条禁令,是湘雅每位在校学生不能触犯的底线,是校方及老师管理学生的零容忍。直到年湘雅有首届毕业生,以及湘雅以后的办学之中,从未有同名的学则出现。

年,湘雅医学预科学校第三班学生在潮宗街校区举行开学典礼时留影

3)《湘雅医学院二十五年来大事表》(简称《大事表》)关于该校在五四运动前后情况的记载。

《大事表》的作者为为前面所说的胡荣琦。他先是监学,后又兼任该校注册组、文书组两组主任。年来湘雅工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因其血压高得难以控制,经卫生部批准才得以退休。

该《大事表》原连载在双月刊《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起于年9月1日的第一卷第三号,止于年8月1日的第二卷第一期。

作者在《大事表》的导言中说:“湘雅自民国二年开办,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会订约,胚基肇固,以是年为成立之权舆尊约也。然,医院时(清光绪三十二年)(为年,编者注),又远在民二以前之七年。荜路蓝缕,惨淡经营,迨医学初设定名湘雅,迄今历二十有五周年矣,中经十五年(年)冬及十九年秋(年秋)之变,幸能继续开办,弦歌不辍,近避难迁筑,荣琦留长,窃供职斯校,亦始民三顾质下,驽骀无所裨益,性喜纪录,而作辍难恒经变之余,视故纸尤为珍璧,屡欲编为湘雅志,搜求不备,夺稿无期,兹在湘多暇检昔,所编集考查档案、参之日记与夫记忆所及,断自民三,录成斯表,并为附注,稿凡三易,不厌钩稽,特皆信而有微;遇疑,常阙,庶无向壁虚造之讥,或亦湘雅志之椎轮也,企我同仁补而正之。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胡荣琦述。”

这是《大事表》作者关于湘雅的缘起和编撰《大事表》的原由。该《大事表》记载到:

年4月2日,育群学医院之东。

学生发行救国报,旋改为新湖南周刊,为湖南各校学生会发行周刊之创始。

6月3日,京、津学生因五四运动罢课,湘省响应,本校罢课两周,发布临时规约,仍举行学年试验。

6月4日,举行校舍立基石典礼。第四次校定章程出版。设妇孺医院。

12月6日,长沙学生抵制日货,省政府施以高压,囚辱学生,各校均罢课。

12月7日,校舍之一部建筑工竣,迁移本科学生于新校舍,放假三周,惟医院临床各课照常。预科、补习科学生仍居潮宗街临时校舍。

年1月2日,照董事会议决案开课。

5月,第五次校订课程出版。

6月,办妇孺救济会两部于新、旧两校舍。

6月26日,医预科、补习科学生全部迁入新校舍。

胡美院长回美,医院院长。

年4月11日,美国罗氏医学社社长皮博士来校院视察。第六次章程校订出版。

6月18日,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并由雅礼会赠授医学博士学位。联合雅礼大学及护士学校在雅礼大学礼堂举行毕业式,以后每届仿此。第一届毕业生计张孝骞萧元定徐维达任延桂高镜朗梁鸿训彭治朴汤飞凡吴绍青应元岳十人。张孝骞成绩、论文皆第一。

8月,颜校长、赵执行干事赴美,胡美院长回湘兼代医校校长,徐凤石先生代执行干事。

11月,美国教育团来湘考察本校院认为中国医校院最良之一。

…….

以上三份历史文献中有几方面请大家理清,一是管理学生的八条禁令;二是年4月之后,学生们有与禁令冲突的三件事发生:

①学生发行救国报,旋改为新湖南周刊,为湖南各校学生会发行周刊之创始。

②6月3日,京津学生因五四运动罢课,湘省响应,本校罢课两周……。

③12月6日,长沙学生抵制日货,省政府施以高压,囚辱学生,各校均罢课。

因此,曾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湘雅第三班学生龙伯坚先生撰文称,湘雅学生投身五四运动是冲破了学校的禁锢。

三是湘雅学生发行救国报的时段在年的4—6月之间。其具体时间,随着华人学者李忠泽先生转赠湘雅《学生救国报》电子版第1—4期给湖南省教科院的事实,湘雅学生自治会发行《学生救国报》周双刊的确切时间是年6月9日,不是4—6月的模糊时间。

年6月9日,湘雅《学生救国报》第一期,主编是湘雅第三班的学生龙毓莹(字伯坚)

四是湘雅医本科学生由潮宗街校区迁移麻园岭新校舍的时间是年12月7日,预科、补习科学生从潮宗街临时校舍全部迁入麻园岭新校舍的时间是年6月26日。该校学生当年发行救国报的地点是潮宗街。不是如有的文章所说的在麻园岭。即使是《学生救国报》改名《新湖南》周刊后,自第七期起,毛泽东受邀担任主编的一切活动,均在潮宗街校区进行,因为该刊只出了11期就遭张敬尧政府查封。对此,颇为有趣的是有人撰文称:怀有远大革命志向的毛泽东接编《新湖南》后,常常站在麻园岭校区红楼,即医院病栋楼的某层,仰望着长沙城的蓝天,思索着中国未来的同时,为湘雅编辑《新湖南》周刊。这不仅是文人笔下的妙笔生花,而且有违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所有学生分两批,从年12月7日到年6月26日,才从潮宗街校区全部搬到麻园岭新校舍的时间与本源。笔者以为,颂扬领袖人物固然是好事,当不能违背历史事实。

0

3

『湘雅《学生救国报》与《新湖南》的由来』

□□□□

在中国现代史上,当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的年6月,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就创办了《学生救国报》(请注意,是学生自治会的刊物,不是有人说的校报)。它是“五四”前后湖南高校中最早、全国高校中较早的学生自办学报之一。首任主编是湘雅第三班的学生龙毓莹(伯坚),编委有他的同学李振翩、张维(五四期间湖南学生联合会的会长)等。该报的问世,当时的知名媒体——湖南《大公报》,在年6月10日的第七版是这样披露的:“省垣各校自罢课后,对于讲演调查等事,莫不亟亟进行。昨湘雅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特组织学生救国报一种,以发扬民气,联络学生感情为宗旨。言论不涉政事。每星期出版两次,以星期一星期四为出版期,不取报资,各界函索即寄。内容分为八栏,一论说,二评论,三要闻,四交际部报告,五调查报告,六演说部报告,七杂录,八时评。所有该报需用各费,即由该校同学减餐担任云。”

年6月10日,《大公报》第七版关于湘雅《学生救国报》的消息

《大公报》年6月10日第七版关于湘雅《学生救国报》的消息披露,以及年上半年华人学者李忠泽先生转赠给湖南省教科院的湘雅《学生救国报》电子版第1—4期事实证明,当时的湘雅学生为积极发扬民气奔走呼号,既于年“6月3日,京、津学生因五四运动罢课,湘省响应,本校罢课两周,发布临时规约,仍举行学年试验。”声援京、津学生的“五四”运动、六三运动,又深入工农民众,开办工人夜校,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反对封建压迫。他们的所为,是五四运动汹涌澎湃浪潮冲进湖南的源头,也使湘雅这个平静得有如古井的校园顿感狂飙从天而落,同时更激起了校园内反帝反封建、提倡新文化的壮阔波澜。学生们的办报、罢课之举,虽与校方的八条禁令湘违,但在涉及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问题上,校方不仅开了校禁,还在时间上遵循了学生的意愿。

《学生救国报》至第四期起更名为《新湖南》。关于更名一事,据首任主编龙毓莹在六十年代初撰文回忆说:“《新湖南》周报是我起名的,其由来是:辛亥革命以前,湖南有位著名人物杨守仁(笃生),他在日本留学期间著有一本鼓吹革命的小册子,名《新湖南》,书中有‘在天心阁撞自由钟’这样的话,意思是要唤醒湖南民众。我们当时深受其影响。《新湖南》的刊名就脱胎于《新湖南》这本小册子。《新湖南》有月刊和周刊两种,月刊是杂志,周刊是报纸,一张一张的,版式大小同现在的长沙日报完全相同,只不过是直行而已。”“每周印一千份,除在省内发行外,还远销北京、浙江一带。”(见《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第页)。

龙毓莹,字伯坚,湘雅第三班学生,作为《学生救国报》与《新湖南》的首任主编,他说:《新湖南》有月刊和周刊两种,月刊是杂志,周刊是报纸。对此,有后人撰文认为龙伯坚的回忆有误,《学生救国报》改名为《新湖南》后变成了月刊,臆断出不存在《新湖南》报纸之事的结论。

考证历史有种说法,叫大胆假设,仔细求证。关于《新湖南》是否有报纸之事,是龙伯坚的回忆有误,还是后人没找到历史证据就平生出臆断呢?对此,笔者十分感激长沙河西荣湾镇新民学会旧址展览馆的主编,虽素未谋面,但双方关于《新湖南》报纸与月刊,毛泽东应邀主编《新湖南》报纸的史料证据,在考证上殊途同归,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那么,关于《新湖南》报纸与月刊,双方共同采用的证据是什么呢?

年,与报纸《新湖南》同名的月刊,只发行了一期,主编是苏闰坡

0

4

『毛泽东主编湘雅学生周报《新湖南》』

□□□□

与湘雅结缘的名人非常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年毛泽东26岁时,曾主编过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创办的《新湖南》。这一史实考证颇多:如和毛泽东一起参加五四运动的周世钊所著的《湘江的怒吼》(湖南省图书馆馆藏)有所记载,《新湖南》首任主编龙毓莹《回忆“新湖南”—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而作》也有提及、还有范忠程主编的《青年毛泽东与湖南思想界》以及湘雅的校史书籍等。现就该史事的历史文献考辨一一呈上。

1)毛泽东为何欣然主编《新湖南》

在《回忆“新湖南”—为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而作》的文章中龙毓莹说:“《新湖南》开始由我担任主编,周刊出完第六期后,我便建议毛泽东同志接编。为此,我曾与编委李振翩、张维一道走访过他。毛泽东同志当时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文牍股干事,所以该会出版的《湘江评论》由他主编。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文章极为钦佩。当时《湘江评论》又遭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查封,所以我认为由他接编《新湖南》周刊是最合适的”。

2)李振翩回忆毛泽东主编《新湖南》

关于毛泽东到湘雅主编《新湖南》的史事,龙毓莹在回忆中提到的李振翩,在《治病济世的心灵—李振翩教授回忆录》一书中,李振翩教授说:

“我作为《新湖南》学生周刊的一名编辑,听说另有一位年轻人被邀来当我们学生刊物的特约编辑。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他的名字就叫毛泽东。到现在我还记得他走进我们阅报室时那身着白色长衫的高大、庄重的身影。

那时,毛泽东实际上已不是学生,而我才当学生不久……。

至于毛泽东,他已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五四”运动后,他回到长沙,主编了《湘江评论》。他很快由于这份刊物的文笔出色和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而在学生中赢得了声誉。同时他也从政府那里得到另一种声誉,他的刊物很快被查禁了。

虽然从学业上讲毛泽东已不再是学生,但他深知青年作为变革力量的重要性,他想通过做学生领袖们的工作把蕴藏在青年中的能量激发出来,引向正确的轨道。他选择担任我们医科学校报纸编辑的决定对我们医科学生和他本人都是有好处的。当时他已是一位闻名的出色作家,他的名字出现在我们刊物上,自然会提高刊物的声望;对他本人来说,医科学校的刊物则是个理想的“掩护”,可以避免当局的怀疑,又能为他提供一个宣传有争议的思想的阵地。不过,毫不奇怪,《新湖南》很快就遭到了和《湘江评论》同样的厄运。”有关毛泽东到湘雅主编《新湖南》的史事,龙毓莹与李振翩的回忆是一致的。

在《治病济世的心灵—李振翩教授回忆录》一书中,李振翩还回忆了一个细节:

“……到现在我还记得他走进我们阅报室时那身着白色长衫的高大、庄重的身影。……

从他第一次跨进我们阅报室起,我们便成了好朋友。一开始他就注意到了我的奇怪的口音。我把“我”说成“喔”。他说我说话象水牛叫一样,给我起个外号叫“水牛”。我呢因为他们家乡湘潭来的人素有狡猾(此处指聪明,笔者注)的名声,我便叫他“水老倌”。

对此,毛泽东本人的历史文献又是如何说的呢?

3)毛泽东的两封信对主编《新湖南》一事的认定

年9月5日,毛泽东在长沙修业学校致黎锦熙的信中说:“《湘江评论》出至笫五号被禁封停刊。第五号已寄来尊处,谅经接到。此间有一种《新湖南》,归弟编辑,现正在改组,半月后可以出版,彼时当奉寄一份以就指正……”。此信刊载于《毛泽东早期文稿》。其编者在该信的注释中说,《新湖南》是五四运动时期由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创办的周刊,龙毓莹(字伯坚)任主编,编委有李振翩、张维等人。《湘江评论》被查封后,《新湖南》第七号即由毛泽东接手主编,直至第十一号被张敬尧查封为止。

30年后的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共湖南省委的机关报初名《新湖南报》(现称湖南日报),请毛泽东主席题写了报名。龙伯坚写信呈毛主席问其报名一事。毛主席回信答复如下:“伯坚先生: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大示收到读悉。吾兄参加革命,从事卫生工作,极为欣慰。新湖南报名是湖南同志们起的,与从前报名偶合,引起你的高兴,我亦与有荣幸。……顺颂大安!毛泽东一九五○年三月十四日”。湖南长沙荣湾镇新民学会旧址的展览在介绍湘雅学生的《新湖南》刊物时,与毛泽东、龙伯坚、李振翩的回忆是一致的。

年3月14日毛泽东致龙伯坚的信

4)毛泽东加强了《新湖南》的革命性

毛泽东主编《新湖南》后,通过刷新办刊宗旨和亲自撰文,大大加强了《新湖南》的革命性,成为复活的《湘江评论》。这一点从《新湖南》第一期与笫七期的办刊宗旨就可看出。

第一期发刊词提出的办刊宗旨是:一、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使国人知所取从”;二、改造家族制;三、“提倡男女平权生活独立”;四、提倡劳工神圣,反对分利坐食;五、“提倡平民教育”六、灌输卫生知识(见《五四时期期刊介绍》页)。创刊号宣传了编者们龙伯坚、李振翩、张维等改革社会的主张,即“新湖南以新中国”的理想。

第七期登出的刷新宣言为:“一、批评社会;二、改造思想;三、介绍学术;四、讨论问题。第七期以后的本报,同人尽其之所能,本着这四个宗旨去做,成败利钝,自然非我们所顾。因为我们的信条是:‘什么都可以牺牲,惟宗旨绝对不能牺牲’”(见《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第86页)。第七期的刷新宣言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批评社会”、“改造思想”、“讨论问题”的革命主张。

从龙毓莹、李振翩的回忆,到毛泽东年、年的两封信、再到新民学会旧址的展览,以及年华人学者李忠泽赠给湖南省教科院的湘雅《学生救国报》电子版第1—4期的事实证明:一是五四运动期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创办的《新湖南》有周刊与月刊两种,周刊是报纸,出版了11期,首任主编是龙伯坚、第二任主编是毛泽东;月刊是杂志,只发行了一期,主编是苏闰坡。二是毛泽东确实主编过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自治会创办的周刊《新湖南》;三是第七期《新湖南》刷新后的宣言,也是龙伯坚等编委们的思想主张由温和逐步转变为激进,直至促使李振翩于学生期间参加新民学会、驱张运动等重要革命活动的原因体现。

5)刷新后的《新湖南》成为复活的《湘江评论》

毛泽东主编《新湖南》后,通过刷新办刊宗旨和亲自撰文,大大加强了《新湖南》的革命性,这一点上文已经提到,此处不再重复。

毛泽东接编《新湖南》后,每期都刊有自己执笔的政论文,继承了《湘江评论》的战斗精神,正面揭露和抨击了张敬尧的暴行统治;基于当时国内外和本省的一些重大问题或分析批判、或评论、或杂感,使读者们受到极大的政治启发和思想教育。如第七期的重要文章有《社会主义是什么?无政府主义是什么?》、《评新中国杂志》、《哭每周评论》、《工读问题》等,不仅使读者们感到内容与形式较第六期以前迥然不同,而且实实在在地觉得《湘江评论》复活了。当时有文章说:“……湘雅医学校也发行了一种《新湖南》周刊,也很有实在的价值……这真是湖南教育上的曙光了”(H·C:《湖南教育前途底一忧一喜》,《晨报》年11月8日)。有的文章说:“湘雅医学校发行的《新湖南》,内容极为完备,并且为《湘江评论》底化身,所以魄力非常充足”(韶卿:《长沙特约通讯》,《晨报》年11月25日)。年1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一期,在介绍当时湖南进步刊物时,特别指出革新后的《新湖南》周刊,“其中精彩真是不少”(见《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第~页)。

不幸的是,《新湖南》在出至第十一期时就遭到了《湘江评论》同样的厄运——被张敬尧军阀政府所查封。

尽管《新湖南》在毛泽东主编后只发行了短短几期,但已为它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扩大了湘雅在全国的影响,为当时的湖南大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震撼和鞭笞了当时的军阀政府,有力地配合了北京乃至全国的“五四”运动和“六三”运动。

0

5

『驱张运动中的水牛与水老倌』

□□□□

关于李振翩与毛泽东在湖南的五四运动、六三运动、驱张运动中交往的史事,在《治病济世的心灵—李振翩教授回忆录》一书中,李振翩的表述是:

我个人和毛泽东的关系围绕着湖南军阀、省督张敬尧的问题而越来越密切。那时湖南是由三部分势力统治的:军阀张敬尧统治湘北,属于强大的皖系集团;军阀吴佩孚占据湘南的一小部分,属直系集团;湘南其它地方则由孙中山控制。因为张敬尧一手镇压了“危险”的《相江评论》,被学生们看成是中国旧的压迫和腐朽势力的象征,必欲去之而后快。由长沙二十多所大中学校的代表组成的湖南学生联合会,聚会商讨张敬尧问题,我是湘雅代表中的一员。

毛泽东通过何叔衡和易礼容进行幕后操纵。何叔衡当时是小学教员,后来去了延安。经过几个月的辩论,湖南学生联合会最后决定举行反张罢课,并为举行罢课和向北京政府请愿驱逐张敬尧,组成了一个代表团,每个学校选两名代表参加,我是湘雅的代表之一。

我们乘夜车去汉口集中。路上不能让人看出我们是代表团,否则很危险,因而我们严格遵守互不往来的规定。当然,我们钱很少。那时长沙所有的中学生,包括湘雅的医科学生,都是寄宿生,每个学生每月要交四块大洋(银元)的饭费。学生们通过表决把伙食标准降低到每月三块钱,这样就可以省下一元钱供我们代表团去北京。尽管有同学们的慷慨支持,我还是只能坐四等车厢——运煤用的。在中国,和穷学生为伍的人很多,煤车厢里塞满了“旅客”。我算幸运,还找到一个立足之处。

毛泽东在汉口迎接我们。我们聚在一家小客栈商量了下一步的行动。当然我们首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jz/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