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坊寻踪之一细细品味红杏坊
北京看白癜风费用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3521.html 细细品味红杏坊 文/赖俊权 岁月无痕,沧桑有迹,如果寻找梅州历史文化的最佳地点,红杏坊或许就是一个不二选择,它承载着一段辉煌精彩的历史过往,演绎着一曲流年芬芳的篇章,令人敬畏。 红杏坊原名“望杏坊”,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与寄托人文精神的命名至今已达三百四十余年,核心范围在梅城江北黄泥墩、萝卜坪、十甲尾、长巷子一带。 作为一个古老的人文社区,或许好多梅城人对其陌生,但走进红杏坊,一座座隽永文雅的名居,一个个动人的人文故事和红色文化遗存,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徘徊感动留恋。 科举名流,一位名人一故事 假若每到一地都只是虚荣地打卡,匆匆走过,不起眼的古屋名居,一门一户一模样,也不过多了时间的斑驳。真正的旅行,必是旅者的心灵思想与当地所纳蕴的文化之间的对话。 红杏坊,人物繁阜,繁星闪烁。在这里,经年流转,我们穿越时空,仿佛遇见月影塘的叶氏富商叶蕴斋,他风度翩翩,举止优雅。在乾隆年间,他效仿孟母三迁、期望后裔读书上进,带着他的八个儿子中的四个儿子从梅县白渡堡鸬鹚坑,迁入红杏坊的月影塘,这一天,灯笼高挂,彩旗飘飘,红烛秉读,果如所愿,从乾隆四十四年起连续三科,叶蕴斋之孙叶新莲、叶新丰、叶新鉴参加乡试接连考中举人,他们开基的叶屋由此称为“联科第”。 我们穿过月影塘公园,还仿佛遇上了参加清末最后一期科举考试,为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秀才梁伯聪,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习书,学问渊博,擅长诗、书、画。他的祖父梁廷辉,为清嘉庆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他的父亲梁鉴三,清道光举人,曾任福建上杭县知县。他家鹤和楼就在月影塘公园一则,藏书甚丰,我们还在里面呆了半个时辰,这屋还有他的堂姐梁浣春,这位清末民国初年梅州著名女教育家,美丽聪慧,她创办并担任“嘉善女校”校长、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长、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梁伯聪老先生先后执教嘉善女子中学、女子师范、省立第五中学、省立梅州中学,著名画家林风眠、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开山鼻祖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等为其学生。他的遗著《梅县风土两百咏》记风土、道民情、观鉴戒、言得失,深入浅出,叙事千年,对梅县风物、故实,考订甚详,极具存史价值。 探访老街,一扇花窗、一段古迹,一段醉人的时光。我们还邂逅了小楷书法家、首都人称他为“黄小楷”的黄仲容,这位清道光年间翰林,他曾在不远处的孙波庵故居——活泉书屋读书,他与林丹云、张敦道3人同年同榜考中进士,有“一里同榜三进士”美称。他入翰林院,授职编修,掌江西、广西道署理刑科,后掌教丰湖、韩山、城南各书院。他在西郊黄泥墩建造了两座醉经居与都察院,“都察院”给四个儿子居住,“醉经居”则给四个弟弟居住,两座屋间隔不足一米,远看似一座四杠楼。值得一提的是,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祖居就在“都察院”,我们见证“中国速度”背后就有“梅州力量”。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我们走在大街,依稀听见铁马金戈,不远处振威将军府出生的两位兄弟武进士颜鸣汉、颜鸣皋,梅州历史上少有的兄弟武进士,文武双全,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走过。颜鸣皋官至福建台澎总兵、诰封武显将军;颜鸣汉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兼水师提督,诰封振威将军。颜氏兄弟能文善诗,名留广东诗坛,他俩的诗作在《国朝岭海诗钞》、《梅水诗传》里流传至今。 红杏坊的名人还有很多,位于西郊十甲尾勤慎堂,为侯氏十九世祖侯成钢所建,取名大门牌匾文魁,以“勤与俭治家上策,慎而言教子良方”为家训。据说先祖宋朝进士侯安国由中原辗转南下,见梅州风俗淳美、地僻人稀,便在梅州城东开基为梅州侯姓一世始祖。后枝叶繁茂,子孙繁衍。其中侯永昌(-),生于勤慎堂,幼时随父至新加坡,毕业于剑桥大学,历任新加坡发展银行主席、新加坡港务局主席、国防部长和卫生部长等职。 黄坭墩还有梁伯强,为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他的故居就在贻谷楼。 古迹遗存,诉说昔日荣耀史 我们读书,需要逐字逐句去感受、理解书中的表达,去想象作者所讲述的故事,去设身处地寻觅共鸣。探寻一座城市的历史,也像书一样铺开,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即将遇到的人。 梅州最早的建筑大觉寺就在红杏坊,这始建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公元),有年历史的古庙,原名“祝圣大觉寺”,位于城西梅师附小。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千多平方米。沧海桑田,岁月磨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寺庙改为学校,如今风格古朴,对研究客家宗教信仰、建筑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曾井为五代南汉时所凿,距今大概一千多年历史,当时本地流行瘴疠,好多人向程乡县令曾芳求药。曾芳便以袋囊装药投入井中,众患者汲饮井水后得以治愈。人思其德,称它为“曾井”。到了宋代,狄青征讨侬智高叛军,率五万大军路经梅州,不料许多官兵染上瘟疫。狄将军“祷井,水溢出,以给军旅,获济。”狄青奏凯回朝,便向皇帝奏明此事。宋仁宗随即降诏,追封曾芳为“忠孝公”,御笔敕赠曾井为“曾氏忠孝泉”。元朝延佑四年()曾福升作《曾井记》,勒石树碑,记录了这件事。 行走红杏坊,追寻一座城市的时光脉络,这里还有流行“一母三进士,四世两乡贤”的故事,据说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年),古革、古堇、古巩三兄弟于丁丑赴京,考取同科进士于一榜。同时古成之、古革为乡贤,古成之于宋朝端拱初年(公元年)考中进士,誉为“岭南首第”。 宋代梅州历史上的红杏坊是市郊,这里据说还有山川亭,每年农历二、八月,人山人海,人们在这里祭祀“风、雨、雷、电”、“山川”、“城隍”之神。 黄坭墩短街口仁风楼,是当地梁氏先祖梁铎从梅州松源堡迁来,后在此择地历时五年建成(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即年落成),为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建筑占地面积约平方米。仁风楼周围大屋鳞次栉比,屋屋相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曾经作为太平天国余部的大本营,指挥与清廷抗击,为研究太平天国史、清朝末年史、梅州地区战争史等有重要意义。 我们还在中华街铸锅巷,看到一座建于清朝乾隆七年的“节孝牌坊”,已有多年历史,高三米,宽2米多,正面有浮雕“节孝”两个大字,右边刻有两广总督部院巡抚、都院、提督、布政庭司等相关人员大名,节孝坊为研究梅州清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位于西郊长巷还有六朝黄屋,由黄氏梅州开基始祖黄僚,建于南宋末理宗端平二年(公元年),有余年历史,因其经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朝代”,故称“六朝黄屋”。该屋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由此屋及分屋之裔孙,近代出有53个将军,其中上将5个、中将15个、少将33个,对研究客家人迁徙、居民建筑史等有重要意义。 红色热土,身后美名存青史 山光水色滟滟涵碧,梅江秀区欣欣向荣,翻开梅州版图,梅江区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客都中央。作为原中央苏区,梅江老城在民主革命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光荣而曲折的道路。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后,在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较早组建了中共党组织,建立了革命武装。 位于中华街17号的梅县商会,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4月26日,梅县第九届商会在会所举行欢迎东征军大会,周恩来发表演说,梅县商会馈赠东征军1万大洋,会后,周恩来、钱大钧、黄柏远与商会代表合影留念。 漫步红杏坊,红旗飘飘,出生于西郊树湖坪小河唇朱云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农武装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任总参谋长。他参与过东征,还曾率北江农军参加了南昌起义,参加秋收起义后,随毛主席开展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年5月,医院被刺,享年24岁。他的故居百福堂,为一座两层楼房,由朱氏三世祖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余年历史。 位于西郊的拔俊杨屋,是革命烈士杨广存的故居。杨广存年秋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与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师生中传播马列主义,年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梅江区籍最早共产党员之一。年4月受中共广东省省委委派,回梅改组中共梅县县委,28日晚,在梅江区城北扎田村唐润元家主持召开现为扩大会议时,遭国民党便衣队包围被捕,5月5日被国民党当局用箩筐扛到东较场杀害,年仅28岁。 英雄长眠,精神不朽。红杏坊还有革命烈士黄芸,年生于梅城,年春,任中共大埔县委书记。年12月13日被捕,在狱中,他受尽各种酷刑,但坚强不屈,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年1月21日晚就义于大埔茶阳狮子口,时年26岁。 红杏坊还有伯公巷南、北炮楼和西来庵炮楼等4座。据说民国二十一年(年),时任县长彭精一在梅城西郊十甲尾、伯公巷等区域共建炮楼10座,作防御工事,这些有炮楼对研究民国时期梅州军事防御、工事建筑及相关历史,意义重大。 行万里路的田野调查与读万卷书的资料搜集,熔为一炉,变成了写作者内在的血肉,所有的核心,都是人与历史的再现,红杏坊这个古老的人文秀区,它寄托的人文精神和耕读传家的风骨依然在当地人的血脉里流传。 岁月是一条河流,我们化作一条鱼,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吮吸着文风武韵醇香阵阵,如果不遗余力地寻觅一件事,永不放弃去重温每一个细节,这样的品质,真的令人敬畏。也许应了那句话,匠心就是在重复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与历史。 走出红杏坊,我们频频回望,这一片文化区域,名人辈出、红色苏区,一座城池、一段记忆,一幅家与国的画卷,值得细细品味。 —END—作者简介作者:赖俊权,网名:夜色光明,《客家人》杂志主编,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一位喜欢文字的拾荒者。 图片来源:梅江区作协 编辑:朱湘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jz/7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