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说红楼

谁解其中味

都云作者痴

一把辛酸泪

满纸荒唐言

缘起

入世和野心从来不是错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薛宝钗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班温琴指导老师郭婷

关于宝钗

讲到薛宝钗,很多人第一想到的许是世俗,市侩,又或许是封建。对,她确是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封建小姐的典范,她是真无情,就比如贾家仆闹事的时候,薛宝钗关了通往大观园的门,薛家是商贾之家,宝钗自然很会权衡利弊,但她也并非是功利之人,她会私下提点林黛玉叫她别看“禁书”,她会对薛姨妈说:“妈,咱家可从来就知道买人,不知道卖呀。”因而救了香菱,薛宝钗是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不像王熙凤,好的明白,坏的清楚。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万个薛宝钗,但我认为,薛宝钗是入世且含有野心的,她是红楼梦中最贴近当下现实的角色,她不似贾宝玉,像是所谓的先锋;她不似林黛玉,清高清冷无世尘。我不但不批判她,我还怜惜她,她是封建社会下酿成的最大悲剧之一。

任是无情也动人

在红楼梦的第六十一回,曹公巧妙地借助抽签之口将宝钗的性格与命运隐寓其中-----“任是无情也动人。”书中宝玉看不惯宝钗的世俗,却又为宝钗的手臂恍神,她封建礼教下的典型,做任何事情都滴水不漏,连作的诗都被李纨评价为,含蓄浑厚,当为第一。无论在金钏儿死的时候,她对王夫人所说的“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贪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总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还是跟贾母看戏时挑了贾母喜欢的,多没人情味啊,纵眼看去全是圆滑,讨好与迎合,但透过宝钗努力经营的面具之下,是父丧且哥哥薛蟠玩物丧志,她要支持着生性懦弱的母亲,要支撑着薛家,因着如此,她做了一件又一件在封建社会里看起来合适的事,在合适的场合说着合适的话,像一个理智冷静的机器,很快可以分析出利弊,做出叫人挑不出毛病的事,王熙凤吃了没文化的亏,因此在这一点上,甚至宝钗更甚,宝钗会笼络人心,玩弄宅术,但她不愿去参与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她是一个真正无所谓的人,她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她颈上有金锁,因此责任更大,宝钗无情但她无情的背后却是叫人无比地心疼。

螃蟹柳絮是她深藏的志向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她以螃蟹比喻世人心怀叵测,横行霸道,心口不一,机关算尽但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下场。“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这大不同宝钗平时的形象,辛辣地以蟹讽权贵,这也恰恰说明了宝钗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时社会糟粕的厌恶,她确是行为上滴水不漏的封建大家闺秀,但是她内心也是也一把火的,正文第四十二回,宝钗劝黛玉不要看杂书,说了一段话:“......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宝钗的这段话和螃蟹诗讽刺庸碌的官场中人是一样的,这一句话几乎是踩了所有当官的人。这就与宝钗的外在表现形成了反差,这种话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的主流思想下,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可见她和宝玉一样,认为当时官场中人都是些“国贼禄蠹”,只是她想希望有人能够“读书明理辅国治民”,所以才会去劝宝玉走正途,只是宝玉的思想与宝钗还是大有不同,宝钗认为,官场庸碌,所以需要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去整顿,以一身的白洗去大多的污浊,这样才是实在地胸怀天下苍生;而宝玉则是认为当官,走向仕途之路是与那些“国贼禄蠹”同流合污,这样一看,贾宝玉的“厌恶便远离”相较于宝钗的“厌恶就改变”的层次低些了。后来她的一首柳絮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真的是大情怀,也真的是有野心。宝钗并不是如蘅芜苑般无欲无求,实际上她和探春一样,若是男儿,必有大作为。

冷香丸之下,是她被压抑着的凡心

宝钗生来热症,用天神众位神仙合力制作“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为药引的冷香丸来调理,这也暗喻着她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被这个世界的冷所压抑着,她有野心,有志向,有才华,却被封建礼教,传统宗族所压榨着。美好动人的宝钗承受着振兴家族的重任,她的努力叫人既唏嘘又无奈,既感慨又怜惜。宝钗一个人来去无所求,她的努力只是封建时代下的一粒灰,但是却成了她所背负的一座山,她把所有东西都看得很空,渐渐地她不去寻找自我,也不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就像一头在极为年幼时就挨了锤至死的牛,她早已知道生活就是万般的妥协与无奈,渐渐变得中庸圆滑,成为我们现在不所喜,而封建尤为爱的她。她不说,但是她确是活的最透的,她不信奉理想主义,因为她不得不挣扎在现实的泥潭之中。即使她不愿嫁贾宝玉,但她还是嫁了。她其实是有鸿鹄之志的人,但是她已经被封建社会下的枷锁与重担所封闭了她内心的那把火,那块热。所以宝钗不只有出离心,她还有凡心,虽然这份凡心是被压抑着的,但是还是鲜明地存在着的,如螃蟹诗,如柳絮诗。但是她还是妥协了,她对贾宝玉说“赤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因为世俗的一切已经不在她眼中了,关于世俗,关于入世,关于她所展现的野心,她其实是行尸走肉的,因为她知道,最终都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完了,但宝钗并未远去

或许正如周国平所说;“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宝钗是悲剧,是封建社会下被惨痛剥夺成为自我的悲剧;宝钗亦真实,她没有林黛玉那般患得患失,没有贾宝玉那般激进叛逆,她不是拯救封建社会的英雄,她只是那个时代众多才华横溢,有理想但却被套上层层枷锁的女性的缩影。但她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纵观当今社会,是不是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还藏着各型各色的“薛宝钗”,她们或不同于宝钗出生世家,但是联结她们的,是社会对女性的不公,这一点虽有所减弱,确是从未消失的。但是,宝钗同时也活成了我们想要的样子,活成了我们想要的看透生活,却依旧在努力生活,即便遇见了多大的磨难,她依旧冷静自持,理智地放下过往,过好当前。但这某种意义上,也是种悲哀,因为我们身处时代的浪潮中,终究只是小人物,终究只是一粒尘埃,个人的时代的影响微乎其微,而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其实很多人都一样,喜欢林黛玉,因为喜欢诗和远方还有爱恨情仇的浪漫,喜欢她活得是那样纯粹,自然。相比之下,宝钗可能就显得庸俗,但是正是所谓庸俗的宝钗,正是所谓的入世还有野心,才是那个时代乃至当今时代的缩影,才是凝聚着所有不公和倔强的人格。

浅谈冷香丸及薛宝钗其人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蒙树凤

关键词:冷香丸薛宝钗本性压抑冷酷封建主流价值观维护巧金玉良缘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巨制之一,不仅描写了几个大家

族的兴衰史,还对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的病因、病情、所用药物进行描述,于宝钗用药“冷香丸”中暗藏玄机,喻指了人物性格,这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其人物性格,这类细节处理使小说更耐人寻味,值得将之拆分研磨。该论文之笔者认为,宝钗以及宝钗的冷香丸,至少有三大寓意。

一、冷香丸之深意及其影响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因为从娘胎里带来了一股热毒落下了病根,进而需要服用一种叫做“冷香丸”的药物。而这出自曹雪芹笔下的“冷香丸”自是别有深意。你可曾见过薛宝钗有过一次不适?这不过是曹公的障眼法,他真想表达的是:薛宝钗的本性里,同样有着少女的天真烂漫,可她认为这是不好的,是需要压制的,是要扼杀的,工具就是封建社会灭绝人性的等级、伦理和价值观。

宝钗病发时,吃一丸就好了。什么叫病发时?其实就是宝钗人性的本真、可爱或者流露出真性情真感情的时候,就是人性本真闪耀的时候,宝钗还是有着不少这样的时刻的。比如她的亲和力,比如她的情难自禁,再比如她卓越的才华。这时候就要压制了,就要克制,否则她不就成林黛玉了吗?薛宝钗不允许自己偏离了封建主流价值观的轨道,她会立刻反思、修正和强迫自己回到正轨上来。就守拙了,连读书都危险,因为思想复杂了,容易移了性情,所以不光她自己,她要求湘云、黛玉、香菱也要以针黹为重是正经。此谓病发,那就吃一丸冷香丸。这些东西在曹雪芹看来,就是冷酷无情的风刀霜剑,在宝钗这里,化作了冷香丸。

再话宝钗的病,说来也奇特,是天生的,“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这是种什么病?脂批说:“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

“凡心偶炽”,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回,我们能得知,宝玉就是神瑛侍者,他就是因为“凡心偶炽”而下凡历劫的。而绛珠仙子也要跟着神瑛侍者“下世为人”,“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宝钗也是陪他们来“了结此案”的人,自然也是警幻案下的人了。

都是下凡历劫的人,为何宝钗要比宝玉和黛玉成熟稳重很多?这就是冷香丸的功用了。“任是无情也动人”,人们往往只看得到她表面的无情,看不到她内心的动人。

宝钗,是所有下凡历劫的人中,唯一的引领者和拯救者。“金玉良缘”,也是宝钗对贾府的拯救,因为她实在没理由嫁宝玉这个长不大的孩子,何况是在贾府败落之后。“金玉良缘”和“冷香丸”一样,都是癞头和尚给宝钗的使命:神瑛侍者必须通过与宝钗的姻缘,才能彻底醒悟,最后完成历劫随和尚离去。

第一、“冷香丸”的来源暗示着宝钗与黛玉、香菱的缘分

“冷香丸”的秘方不是凭空出现的,其药方来自于一个癞头和尚之手,药效神奇,立竿见影,可见此癞头和尚必定不简单。

癞头和尚前面给了宝钗“冷香丸”,后面要化黛玉出家,甚至料到了英莲的命运。他不仅与宝钗、黛玉、香菱三人有过交际,更大有来头。他与跛足道人一道一僧从一开始就在为绛珠仙女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忙前忙后,在全书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红楼梦》非常重要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一回,可以看作是小说的主题性总纲,这个总纲有一个意向性的内容,就是给出薄命司里金陵十二钗统统都是悲剧,她们所有人,被酿成了群芳髓,烹成千红一窟和万艳同杯。也被炮制成了冷香丸。这个药让其他人吃,也还可以理解。可偏偏让薛宝钗这个美丽、博学、才具出众的少女吃,才令读者痛心。她自觉自愿的维护和践行那个吃人都不吐骨头的腐朽的“主流价值”。冷香丸是残酷的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制度、封建伦理道德,也就是所谓的主流价值观的载体,而它们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制造者,是根源所在。

宝钗、黛玉、香菱分别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及副册的首位。宝钗与黛玉“钗黛合一”渊源颇深,宝钗和香菱先是一主一仆后又是一姑一嫂的关系,香菱也是因为宝钗才有了进大观园的机会。

如此说来,宝钗与黛玉、香菱之间可以说是颇具缘分,而这“冷香丸”药方的主人,癞头和尚便是为这三位女子,起着牵线的作用。

除此之外,冷香丸的药引是秃头和尚给的一团“异香”。其他辅药都是噱头。??

薛宝钗需要异香治病,表明她没有这种香。这种香当然就是冷香。第19回林黛玉身上有种“奇香”正是“冷香”。薛宝钗没有冷香要吃冷香丸,林黛玉有冷香恰好能中和薛宝钗热毒。曹雪芹借钗黛判词曲子合一证明林黛玉和薛宝钗前世本是一人。??

个人观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前世都是绛珠仙子,薛宝钗是甘露,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癞头和尚的“异香”正是取自绛珠仙草的“冷香”,制成冷香丸给薛宝钗治疗热毒,是“冷香丸”的前世今生!

第二、“冷香丸”的配方折射着宝钗的性格

“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把这四样水调匀了,再加蜂蜜、白糖等……”

四种花,无一味不是冷、苦、寒。均要“白色”,“白”象征着宝钗高洁傲岸的性格,而四种花又专取花蕊,花蕊是一朵花的精华所在,这也表明了宝钗集这四种花的精华品质于一身。再话,中国古人不尚白,白为丧,不吉。花的颜色多种,却仅取白色,寓意薛宝钗余生的凄苦。花摘取花蕊无法结实,再调和极寒霜雪等水,暗示薛宝钗一生没有孩子。??薛宝钗“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像甄士隐的妻子封氏一样孤苦无依余生。

“冷香丸”也是薛宝钗凄苦人生的影射。她在贾宝玉出家,四大家族覆灭后,悲惨的走向生命的终点,终究成为了冷香丸的一部分。她有着牡丹艳冠群芳的美貌,荷花圣洁高雅的心态,芙蓉出水独灵的静雅,梅花盛于寒骨的傲气。而白牡丹花蕊,也就是薛宝钗自己。在面对个人独立之意识、个人精神之舒展和个人幸福之追求时,她立马就变身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为掌权者开脱罪责,冷酷的对待弱小者的尊严和生命,教导脱轨的或有苗头的宝玉、黛玉、湘云、香菱、岫烟等人。在她的冷静、冷酷、无情里,她不自觉的也戕害着自己。她所维护的正统是冷香丸作用下的宝钗,喜欢宝玉追求宝玉的本情是她的本心,这二者严重矛盾而永不可调和,她的手段,在一个觉醒了的生命宝玉面前,完全不起作用,她所维护的主流早就烂透了,灭亡是唯一的结局。

而春夏秋冬四季也表示,宝钗日后终究会经历一年四季的历练,看透世态炎凉的无奈。雨露霜雪四种季节气象象征着世间变化的无常,以及以宝钗为代表的薛家需抵挡住“雨露霜雪”的袭击。

药方中蜂蜜、白糖是一个"甘"字。"黄柏煎汤"是一个"苦"字。这比喻要想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不仅要阅尽世态炎凉,更需遍尝人间甘苦。

正是因为宝钗有着超凡脱俗的品质以及她独一无二的道家精神“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才能得到世间精华之作“冷香丸”。脂批评冷香丸:“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历着炎凉,知着甘苦”,正是她独自历劫的过程,也是独自修行的过程。修完之后,达到了“虽离别亦自能安”的境界。离别,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别离,还指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失去,所以“天下一切无不可冷”,没有什么是她不能看淡的。

第三、“冷香丸”制作之“巧”暗示着宝钗“金玉良缘”的成功,但又不排除噱头的嫌疑。

世上真的有冷香丸吗?或者说薛宝钗真的有冷香丸吗?这是一个谜。真相只有宝钗自己知道。冷香丸在周瑞家的等人眼中看来,为宝钗的身份地位增加了分量,配得起配得齐如此药丸的人家,不是一般人家,总之她薛宝钗是不可轻视之人。在贾宝玉这里,冷香丸是宝钗抛出的一个饵。当然,我们已经知道,宝钗还有更大的一个饵,就是金锁。

为冷香丸,黛玉吃过醋的。宝玉闻到黛玉身上的香味,执意要瞧瞧什么香。她既嫉妒薛宝钗拥有的那个香,又瞧不起她借那个香玩弄出的一些神秘。她更在意宝钗那枚锁,和锁附带出的传说。所以她处处以草木之人自称,薛宝钗是让人看不透的。十来岁的女孩子,正是活泼泼鲜灵灵的年岁,爱闹小性子如黛玉,话多无遮拦如湘云,敏感眼里不揉沙子像探春,胆小躲事如迎春,人无完人,大家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缺点,这都是正常的,偏偏挂金锁的宝姑娘是没缺点的。细想她从出场到演绎完整本《红楼梦》,她的为人处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口碑,评价,印象,居然是完美的,完美到没有瑕疵。令会挑人刺儿的黛玉实在哑口无言。

完美姑娘薛宝钗的那股热毒与其说是娘胎里带来的,还不如说是长期压抑本真性情,违背天性积攒的。从当时的世俗角度来看,薛宝钗做人很成功,她深得封建家长们的认可。但同时她也很失败,维持完美所付出的代价,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寡淡清苦到极致的心知道。

既然你薛宝钗有金锁有冷香丸,弄得神秘得不得了,好像你和宝玉是天生的金玉良缘,是注定要做良配的,那么我林黛玉什么都没有,干脆做个草木之人吧,寄人篱下,冷眼瞧尽,没有任何可以和你薛宝钗抗衡的物质优势,只剩下内心的清高。金锁成为了黛玉心上的一块病,金玉良缘的坊间传言,更是她的噩梦。

薛宝钗不急,始终稳稳地冷眼瞧着,由那一对小儿女闹去,她戴着她的金锁,吃着她的冷香丸,做着她的大家闺秀,严格按照一套固定的模式要求、修炼和提高着自己。在世生而为人,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个艰辛的过程,而从懵懂孩童到青春期这一过程,都要经历或多或少的磨难。薛宝钗经历了什么,文中没多写,只简略交代说薛家世代皇商,薛父早死,留下寡母带着一对儿女,在亲友扶持看顾下过活,偏偏那儿子薛蟠是个超级纨绔,而宝钗深得其父生前看重,就教她读了不少书,等父亲死了,宝钗就有意淡远书本,在针线女工世道人情上用心,意在安慰寡母,做个贴心小棉袄。

薛宝钗对“长舌妇”周瑞家的说了一大通“冷香丸”做法,周瑞家的在初次听到“冷香丸”的秘方后便不禁吐槽:“嗳呀,这么说就得三年的工夫呢。倘或雨水这日不下雨,可又怎么着呢?”宝钗笑道:“所以了!那里有这么可巧的雨?也只好再等罢了!”很有点有的放矢的意味。周瑞家的一贯搬弄是非,薛宝钗有这样传奇经历如何不为之宣传?结合薛姨妈一来就宣扬薛宝钗的金项圈是个癞头和尚给的。和尚又说她这个金要找有玉的配,噱头环环相扣,可谓用心良苦。??

薛姨妈炒作金玉良姻,“冷香丸”成了薛宝钗身上神异的佐证。“冷香丸”都这么神奇、复杂、难配,效果又那么好,更证明和尚是“神人”,和尚说金玉良姻岂不是天作之合?对此,林黛玉一句话揭了薛姨妈和“冷香丸”的老底。??(第19回)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林黛玉对薛宝钗的“冷香丸”和薛姨妈炒作的金玉良姻洞若观火,不但不信,还直言“罗汉”“真人”的本质是薛家有意“炮制”,谎言大于真实。

用周瑞家的话来说,“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呢。”但宝钗却“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是啊,制作冷香丸最难得的当是“可巧”二字!可是即使要这么困难的“可巧”才能制作成“冷香丸”,宝钗还是能够制作出来,而且全书中宝钗很少发病,如此可以见得“冷香丸”的制作在薛家从来没有停止过,也就是说这般“巧”偏偏还会正好给薛宝钗给碰上了。同时,薛宝钗这病除了“冷香丸”的效果外,还有一个原因:“幸而我先天壮,还不相干。”

这是宝钗对周瑞家的阐明自己病状时所说的,也就是说宝钗自幼身体素质好也是她得以战胜病魔的原因。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是黛玉得了此病,即使有“冷香丸”相助怕也是治不好,因为黛玉的身体自幼便是弱不禁风。由此对比可得知,宝钗的病得治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促进的结果。

同时,“冷香丸”配方中所用物件都是“十二”自是对应着薄命司“十二钗”的命运,而制作“冷香丸”要这么多分“巧”,谈何容易,这也暗示了十二钗得不到“巧”而红颜薄命的结局。对于得到了“巧”的巧姐,最后能够成为一名村妇平平淡淡的生活,对于其他十一钗而言,她的命运要好得多

进而我们也能看出,这份“巧”的重要性。“冷香丸”之“巧”与宝钗体质之“巧”都暗示着上天对她的眷恋,也为她日后那份“金玉良缘”的成功埋下了“巧”的伏笔。

综上,曹雪芹笔下的这一份“冷香丸”药物,牵上了宝黛菱三人的缘分,折射了宝钗超凡脱俗的性格品质,更暗示了金玉良缘的成功。

从《红楼梦》看人生悲剧与百态人生

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班詹语馨、苏浩、蔡铭涛

指导老师:郭婷

内容概要:以中国本土名家观点与经典著作分析人生无常与性格冲突导致的《红楼梦》中个体人物的悲剧,解读宝玉直面人生苦痛与寻求解脱的探索。将莎士比亚的戏剧与《红楼梦》的悲剧对比,揭示作者笔下的悲剧是对人生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人生苦痛寻求解脱性格毁灭莎士比亚人生如戏

一“虚”品红楼,看人生苦痛

①《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宝玉所于凡间所经历的短短的一生也恰如梦幻泡影,直面生离死别等一系列人生苦痛,尝遍人生无常的幻灭感,最后才走上出家这条摆脱尘缘寻求解脱却又无可奈何的道路。而他这一路的辛酸过程,也正是在人生苦痛中寻找解脱之道的表现。

宝玉为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补天弃石时曾动凡心欲入红尘,二仙师笑劝他“究竟是到头一场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他却执意一去。后入富贵温柔乡,一朝梦入太虚幻境察看金陵十二钗册,他尚不解其意。直至黛玉魂魄归天,贾家被抄,他才勘破三春红尘“飘然登岸而去”。那日贾政追他不得,只听得不知谁唱:“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读来到底令人意难平。

曹雪芹开篇便提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殊不知《红楼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痴”,黛玉为报恩流尽一生眼泪;宝玉念尘缘久久不去;再譬如贪念荣华富贵的王熙凤终究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们的“痴”促使了自身悲剧的形成,也正如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册中的判词所言,早在一开始便注定了悲哀的结局。直到最后,宝玉终于明白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再执着,才待到解脱。其所为也正如《道德经》中的③“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④王国维先生所认为的“只有当吾人超然于物我厉害关系外,方可暂离生活之欲和苦痛。”

而曹雪芹创造出这么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也和他自身“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的经历有关。封建王朝必将衰落,而封建家族的衰落也不可避免。从顶端跌落谷底的这种人生无常令他深觉幻灭之感,幼子早夭更让他感觉人生没有出路,他出世与入世的念头在心里反复交织,最后才有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悲剧之作《红楼梦》。

曹雪芹自身的经历使其作品读来虚无色彩萦绕不散,从一开始带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与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中便可看出。《好了歌》充满了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既是曹雪芹看破红尘之作,也是其留下的警示之作。从歌中所云“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便可见得作者认为只有同俗世斩断一切联系,才是正确的解脱之道与真正的“好”和真正的“了”。

梁晓声先生在其著作⑤《中国文化的性格》中谈到“文化人和艺术家的苦难,从来不是文化和艺术必须要求他们的,也和一切世人的苦难一样,首先是人类不幸的一部分。”而《红楼梦》中个体不幸也是全人类的不幸之一,个体的悲剧的悲剧也具有全人类悲剧的共性:直面如梦幻泡影般人生的苦痛与寻求解脱之道的挣扎。正因其悲剧的普适性能在当今世界的人类和文学作品上找到,所以这也是《红楼梦》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性”品红楼,看人生百态

通过作品的深层意义,可以看到《红楼梦》中并非所有悲剧都是坏人作梗或对前程的迷惘。而归根结底都是千年正统文化沉积下来的性格悲剧。

比如黛玉,人们往往只看到她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却看不见她深受传统文化性格而死的一面:多愁多病身,寄人篱下命。黛玉年幼丧母,后又丧父,只有寄居在贾府。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十分敏感和多疑。宝钗虽然同为贾府的外戚,但还有母亲和哥哥可以依靠。因此黛玉常常有无依无靠,寄人篱下之感。这像一根绷紧的弦,安装在脆弱敏感的黛玉身上。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标傲世的真实的个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叛逆。她内心深处有很强的自尊性,不想在贾府之中充当着一名被接济,被怜悯的角色。她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离开家的凄凉,在贾府中失去依靠,甚至对生的绝望,在灵魂深处被这种依附性折腾得筋疲力尽。所以说,黛玉的毁灭,既是无情世道的他毁,也是性格的自毁。

而薛宝钗是一名封建淑女,并且十分圆滑世故。在封建文化的要求下,人们做事不去迎合自己心中的欲望,以获得封建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宝钗就是这样不自觉地追求着做人理想的其中一个。比如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因此深受贾母喜爱。在生活上,学习上和爱情上,宝钗都被封建文化磨去了棱角,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个性特点:对自己热爱的事物不敢去追求,而对于自己不喜爱的事物也不敢断然决裂。她的生命处在一种不偏不倚,不上不下的状态。这样自我要求和压缩使得宝钗的生命过早地枯萎了。这其中更可悲的是一个极力去迎合时代的人竟然也不为世道容纳,这无疑也是一种社会悲剧。传统的道德观念把女性对幸福的追求压制到最低限度,根本没有追求爱情、追求尊严的权利。在那样的环境中,一个女子沦落也好,抗争也罢,其悲剧命运在冥冥之中似乎早已被注定,想要追求至死无悔的真情,追求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大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样一群被社会限制所养成悲剧性格的女性之外,还有一个不常被谈起的人物贾瑞,其唯一的故事就是他与王熙凤了。自从在宁府遇到凤姐,贾瑞便起了觊觎之心,淫心顿起,没想到却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惹得凤姐设下毒计,一个好色之徒终为此送了命。一开始凤姐只是想稍微惩戒一下他,好让他知错而改。可贾瑞确实执迷不悟,最终被贾蓉和贾蔷教育得寒冬腊月病不起,还丢失了自己的小命,读起来可怜可悲可叹。⑥“他暗恋王熙凤到如此卑微,难以控制,让人心痛。”但其实贾瑞这样的性格与他爷爷的管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贾瑞的爷爷贾代儒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因此对贾瑞的教育十分严格。并且贾瑞处在青春期,内在的欲望被管教死死压住,在外界管束和内在欲望的双重压力之下,才使得贾瑞形成这样悲剧的性格,闹出这一出笑话一般的悲剧。

三、“戏”品红楼,看生命永恒

“人生如戏”,这个通俗的富含人生哲理的语句,在现代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自卑与对现实的不满的句子,可谁曾想到?“戏”这个词语也能在世界影响一个又一个世纪。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拾起戏这个文化,并将他们进行挑、审、比、评,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着一片给以慰籍心灵港湾。其中比这一个环节更是备受人   龄官出生在江南苏州一个贫苦的家庭,自幼便被贾蔷买到贾家学习唱戏,充当荣国府的家伶。第一次亮相,就展现出倔犟的个性。哪怕是贵妃、哪怕是领班,她也不给面子。原因是不串行当。可见她对职业存着一种敬畏之心,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

  元妃省亲时,龄官的唱腔和表演因“作尽悲欢情状”,故而得到了元妃的欣赏,并命她再唱两首,戏班的班主贾蔷让她唱游园、惊梦,龄官以她唱得是小旦,这两出戏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从,贾蔷扭她不过,只好按她的意思演出相约、相骂两出了事。在当时的社会,象龄官这样的“戏子”,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甚至连贾家的下三等奴仆都不如,班主对她们不仅可以随意打骂,连处死她们的权利都有。龄官以这样低微的身份仍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不饶,勇于反抗,将人格的尊严放在至高的位置,艺术大师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傲骨是尊严、是气节、是不屈不挠的品格,正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龄官与黛玉都具有这样的风骨与风度,她们不向世俗献媚,追求人格高洁和精神独立。这种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龄官的孤高自傲、目下无尘的少女形象表现最明显的是在贾蔷买雀一回。一日宝玉想起《牡丹亭》中的一支曲子,便到梨香院请龄官演唱,女孩子们见宝玉来了便纷纷上前问好,独有龄官仍自躺在床上,对他并不奉迎,宝玉上前来求她唱戏,她却说“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一会儿,贾蔷提了一个会衔旗串戏台的玉顶金豆雀儿给龄官玩,女孩子们都说有趣,独龄官冷笑了两声,赌气仍睡去了,贾蔷陪着笑问她好不好,她说:“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劳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分明是弄了他来打趣形容我们,还问我好不好。”贾蔷听了忙赌立誓,将雀儿放了,一顿把笼子也拆了。龄官把别人想进都进不来的贾府比作牢坑,把自己和姐妹们比作笼中的雀儿,足见其识见非同一般,也表明了她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了解了上述情况,对于那个可与“黛玉葬花”相媲美的“龄官画蔷”我们也许便可作更深入的理解了。这天,宝玉偶尔路过大观完里的几排蔷薇花架,隔着篱笆看见龄官正在花架之下,手里拿着簪子一边不停地在地上划着土,一边悄悄地流泪,宝玉随着簪子的起落看去,划来划去竟是一个“蔷”字,她竟画了有几千个,看得宝玉不禁痴了。寂静的夏日午后,芬芳的蔷薇花架,若有所思的女孩儿,痴痴凝望的公子,这是一幅多么耐人寻味的水墨人物画!所以一直觉得,龄官才是最像林妹妹的女孩,葬花之悲恸与画蔷之痴情,你能分出哪个画面更让你心动吗?

  知道了龄官的思想性格,我们就知道他所担心的正是自己与贾蔷的爱情,她知道自己以一个下等奴仆的身份,即使和贾蔷能成为夫妻,也不过是作妾作小,她在爱情与自由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宝玉虽不知她在想些什么,但他知道“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即是这个情景,心里不知怎么敖煎”。开始读这段文字时笔者以为龄官画蔷不过是因为她对贾蔷的思念,后来了解了她的性格才明白了她的难处,看似简单几笔带过的一个细小情节其间又隐藏了多少难言的情愫,这等文字也许只有曹公写得出吧。

更妙的是,宝玉看着看着,发现那女子头上竟滴下水来,纱衣登时也湿了,其实是下雨了,但宝玉因为太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hy/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