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产业大讲堂高勤喜菏泽牡丹ldq
绿色祛除白癜风 http://m.39.net/pf/a_5777885.html 他的爷爷是建国后菏泽“下广”催花第一人 他23岁“下广”淘金,从事牡丹催花36载 牡丹花随人意应时开,代代传承育“真经” 他的家史就是一部菏泽牡丹发展史的缩版。 本期《牡丹产业大讲堂》为您讲述《高勤喜:菏泽牡丹“下广”的传承人》,邀您重温菏泽牡丹的“催花之路”。 主持人: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与菏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的《牡丹产业大讲堂》节目。在牡丹反季节催花史上,无论是南方室外催花还是北方温室催花,咱们菏泽始终是占据领导性地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菏泽牡丹催花走过了一条漫长又艰辛的探索之路,也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菏泽牡丹“下广”的传承人,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卓越贡献奖获得者,赵孝知牡丹研发团队成员高勤喜老师。今天高老师就和我们来聊一聊,菏泽牡丹“下广”那些事儿。 主持人:高老师您好。 高勤喜: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 高老师您看牡丹花随人意,四季开放。说起咱菏泽的催花牡丹,其实咱们的花农都是非常的骄傲和自豪的,尤其是您感触应该更多更深我觉得。听说您的爷爷叫高鹏程,也是建国后咱们菏泽“下广”催花第一人,那作为菏泽牡丹催花世家,我觉得高老师的家史,其实就是一部菏泽牡丹发展史的缩版,所以我们今天特别想听,您来给我们大家来讲一讲。 高勤喜: 清朝的后期的时候,我高祖父去“下广”的时候,就是来到家以后,把这些钱放到一个小床上,大家都看看今年挣多少钱,就是查查有多少数。元宝那是没有,都是银锞子。带回来的就是小银锞子一个一个的,那一年家里置了两顷地,还买了几头牛,听家里曾祖母把这个事情说下来。民国的时候我爷爷跟着我曾祖父去,他认识了广州很多人,我爷爷在家这些“下广”的人,这些朋友都很多,自从我爷爷“下广”就给下一代带来了很好的前程,为下一代造了很大的福。 主持人: 那个时候咱们家族去“下广”催花,也是为现在咱们菏泽的整个的牡丹催花也奠定了基础,也算是开拓者了。 高勤喜: 开拓者,是。解放前我爷爷“下广”的时候很难,就是把牡丹刨下来以后,得一个多月才能走到广州,就是用小推车推到黄河沿上,黄河沿上再装船,装了船以后走到青岛那个港口上,换了大船、大船连人一块(带)过去。坐到船上得一个多月才能到广州,到了广州以后(把货)接下来,人家那个地方有大板车,也是叫人拉到花地种花的地方去,把它拉到花地上以后,就是把这个牡丹晾晒一下,停个几天。一般的离春节58天,以前的温度低,58天到60天种上牡丹,以后靠天把牡丹养好,就是靠天气吃饭。种上(牡丹)以后浇水,或者再做好挡风墙,把牡丹种上了以后,每天浇几次水,看看它长势怎么样。每天就是在观察,一般的到10天左右这个牡丹就开始发芽了,发了芽以后,一般就是20天到小风铃期,过了小风铃期这都不害怕了。牡丹花朵已经差不多长到有一公分大的时候,心就放宽了,等着有人要就可以慢慢地(卖)。 主持人: 那说到父亲那一辈的“下广”催花呢? 高勤喜: 父亲那一辈,他就跟着我爷爷去就可以了。 主持人:他就是跟着爷爷开始学的。 高勤喜:对。学了以后就去了广州。到了广州几趟,又到青岛去种花。 主持人:那高老师您看说完了爷爷、父亲。那我们也特别想听一听,您第一次“下广”催花的经历。 高勤喜:到广州以后那个地方就是到处花香,当时是爷爷带着您自己还是带着?带着两个,我和赵忠庆两个人。那是头一年带了株,株种苗到了那边,到了那边以后这些牡丹过了几天就种上了,种上以后该浇水、管理、挡风墙都做好。爷爷给说,说了以后我们年轻的去干。 主持人:当时株您还记得这个种苗活了多少吗? 高勤喜:基本上活了,出口了是多棵。 主持人:那成活率已经很高了当时。 高勤喜:当时有三朵花以上的就是多棵。 主持人:那您还记得当时每一株催完之后,花开了之后能卖多少钱? 高勤喜:他们一般的就是,那一年是收购,那时候香港、澳门还没回归,这些牡丹就是叫出口。就是从外贸公司出口到香港和澳门。 主持人:那一朵牡丹卖多少钱还记得吗? 高勤喜:一朵花就是8块钱。 主持人:那时候8块钱就很值钱了。 高勤喜:年卖8块钱,一朵花。三朵花卖20多块钱。 主持人:就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对照的话,那个时候在广州吃饭的话,一顿是能花多少钱? 高勤喜:一顿要想吃饱就是两毛多钱。从年我就和赵忠庆我们两个,还有赵守重带队,我爷爷就不去了,我爷爷就去世了。 主持人:您是每年都要去“下广”吗? 高勤喜:每年都去,没有间断过。 主持人:就是从年您第一次开始去,没有间断过,一直到什么时候? 高勤喜:到二零零几年才不去。 主持人:二零零几年了,我刚刚脑海里还大体算了一下。您这一朵花在那个时候都卖8块钱,一定是为咱们,当时是生产队,挣了不少公分那个时候。 高勤喜:挣了不少公分,有时候一年给集体挣到2万到3万,还有多一点的时候。 主持人:那后来是不是分的比例会有调整,或者是八几年我们改革开放之后。 高勤喜:八几年以后,改革了以后,我们就开始分成了,公家占70%,我们占30%,调动起来积极性吧。 主持人:那您这么多年“下广”的经历,有没有参加过,有一个叫广州国际贸易交易会? 高勤喜:参加过,就是每届从菏泽这个地方带过去鲜花牡丹,到那边摆放几天,一般的一个星期,香港人特别喜欢,全国各地的商品什么都去。牡丹算土产品。它算土产里面的一种,把牡丹带过去以后,进到省外贸,每年去了,35届、36届、37届这个春季交易会,4月15号它是开幕。 主持人:那刚开始您看咱们“下广”是集体组织的,后来集体不再组织之后呢? 高勤喜:不再组织以后我就自己就去“下广”了。 主持人:就是等于是集体不再组织之后,都是个人“下广”? 高勤喜:对。个人“下广”了。几个人合伙租了一个车皮,就是用一个车皮带过去就可以了,到那边各人拉各人的货就可以了。 主持人:那您看高老师您“下广”,催花牡丹这也是30多年的经历,一去两个月,至少是两个月。您觉得辛苦吗? 高勤喜:有时候也辛苦,从种上牡丹以后,脑子里整天想着把这个牡丹咋着整好,还想着咋着想法把这个牡丹能卖出去。 主持人:也就是说虽然辛苦,但是心里只要是牡丹花开好了,牡丹能卖得好就不觉得辛苦了。 高勤喜:不觉得辛苦了,有时候到后来都猛一松劲,就是把牡丹一卖,卖完了,大家都很高兴。 主持人:那在您“下广”的经历当中,有没有一些非常难忘的事情来给我们讲一下。 高勤喜:怕刮风,整天阴天,冷了。这猛一冷,猛一刮风对牡丹刺激性很大,最担心的就是这。 主持人:其实心里就是时时刻刻是装着牡丹的。 高勤喜:对,时时刻刻就装着牡丹,其他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只记得牡丹。吃完饭就是在牡丹那个地方,把牡丹看过来,看过去,等着看到这一卖牡丹了,心里就舒坦了,后来恐怕牡丹要卖不完了怎么办,就是这样的事。 主持人:那我们这么多年的“下广”经历中。那一年在您的记忆当中,是我们的牡丹在那边卖的最好的时候,您还记得吗? 高勤喜:年到年这个空里,实际上卖的最贵、最好。他每年要的也多,一般的就是集体,那时候兴集体去买牡丹,各单位他都去买牡丹,买了牡丹他分到他个人,一户一户的分了,分给他。就那畅销量最大的时候,到那边一棵牡丹最贵的时候,一朵花我们那时候卖到60块,一朵花最贵的时候当时。 主持人:那时候一九八几年很不得了了,一九八几年卖到60块。那你看高老师后来我也听说,你儿子也是子承父业了。 高勤喜:是,到我儿“下广”的时候就很省事了,从菏泽装上车皮直接就到广州站、广州南站。到那里以后,货到了以后他给通知,通知了以后,就是把牡丹取走就可以了。很简单这个事情。前几年,那几年我去的时候最复杂了,运个牡丹在兰考,把这个货运到郑州以后,还要转(车),转(车)他要是没有直达的车,他就说没有,当时他说车皮很紧张,就是你还得上武昌,或者是把这个货运到武昌,在武昌再运过去,就那很麻烦那时候。到后来改革开放了以后,省了很多的心,就在菏泽装车皮,菏泽一有了火车,装上车皮就可以直接到广州了。现在在菏泽催了牡丹,到北京、上海都可以去。 主持人:因为我们的牡丹其实也是吉祥花、富贵花,有很好的寓意。 高勤喜:对。春节前在家把牡丹养好,紫二乔为主,一般的还是乌龙捧盛和银红巧对、肉芙蓉、富贵满堂,这些牡丹。在家催的都是这,一般的不催胡红了,这些花在网络上(销售),现在自己找买主就可以了,买了以后用包装箱包好以后,就可以运走了。或者是用保温车运到北京、上海,直接就可以运到,现在去广州的时候,在家买这一棵胡红很难买到,就是块到块才能买一棵牡丹,买了以后现在集体不要牡丹了。 主持人:就是说各家各户都到花市上去买,我们就不用去广州了,但是广州那边的百姓,也依然能从他们的花市买到我们这里的牡丹。 高勤喜:能买到,现在还有去(催花)的就是去的少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你的这个(催花)是儿子传承了,然后曹州牡丹园邀请您,您就去了曹州牡丹园,也是对牡丹特别的热爱。 高勤喜:是,年就去这个地方了。 主持人:去这个牡丹园,在那个地方一下子多少年,主要是你对牡丹各个方面掌握的情况都比较多,可以带领年轻的一辈人,对牡丹进行一个重新的认识,还有你种牡丹这么多年的一个经验,传授给他们。 高勤喜:是,小孩我就叫教给他认牡丹(品种),教给他这个品种叫啥名,那个品种叫啥名,每年花开的时候,我就领着小孩授粉,将国外的一些牡丹品种,和本地的牡丹授粉,这样结的种子再出的苗,这个花就变好一点。 主持人:后来你是不是还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会了拍摄、拍照? 高勤喜:拍点照片,主要是看这个牡丹园有多少个品种,芍药有多少品种,牡丹有多少品种,慢慢地把它们集中起来,有啥、还没啥,往后发展啥。去了以后,发展了一个品种,华夏一品红,发展了这一个新品种,起上名的,其他的还有几十个,就是培育出来以后没有起名,这个得八年以后,这个牡丹从撒种子到出苗,到成长到开花,得七年到八年的时间才能有结果。 主持人:高老师您看,咱刚开始说的,爷爷“下广”,父亲“下广”您也“下广”,当时是因为南方的温度适合花的生长,在冬天,在咱们这里确实冬天开不了花,只能去“下广”去催花催咱们的牡丹花,那现在咱们是有技术了,不用“下广”了? 高勤喜:是,在家这个温室大棚,底下有暖气片,烧锅炉就可以了,每年就这样,把它里边的温度,晚上掌握到10度左右。白天就是有太阳光的时候,掌握到22度,这个阶段它一般50多天就可以开花了,惊心的最害怕的时候,就是小风铃的时候,你要如果是不小心,不细心,你或者玩去或者弄啥去,这是不行的。只有细心的在那好好看着,掌握住温度,别忽高忽低,如果小风铃以前,这个牡丹你把它的温度调的很高,它长得很快,或者一个阴天,过来一场风,阴了两三天,你的牡丹就坏了。在家也是这样,你要让它慢慢慢慢往上长,不能说一下,我急了,把这个牡丹花赶快让它长快点,那不行。 主持人:您看高老师,您当时是跟着爷爷那一辈,父亲那一辈的都是“下广”催花,我觉得您能把这个花,无论是“下广”也好,无论是现在发往全国各地也好,您内心作为花农来说还是很自豪的吧,我们都觉得(这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情。 高勤喜:自豪。 主持人:您刚刚获得一个这么大的奖,拿到这个奖项的时候激动吗? 高勤喜:激动,很激动,我们这个团队都很激动,所以这是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吧! 主持人:您看高老师,现在我们菏泽也非常注重牡丹的发展,我们也是中国牡丹之都,您也是搞了一辈子的牡丹了,也算是花匠、花农,您还有什么对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说吗?来总结一下我们的菏泽牡丹。 高勤喜:感谢菏泽领导对牡丹的大力支持,现在的牡丹越来越好,越来越发展的又有前途,为牡丹人自豪,我觉得这个牡丹给我们全村人都带来好处,有吃的有喝的有钱花,现在的生活就是这样。 主持人: 国色天香冠群芳,花随人意四季开。咱们菏泽牡丹声名远扬的背后,其实凝聚着一批又一批,牡丹花农的心血和汗水,非常感谢高老师一家四代,为咱们菏泽牡丹产业,牡丹经济和牡丹文化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古稀之年仍然耕耘花田、守护花开。在这里也向高老师致敬,非常感谢高老师,今天做客我们的,《牡丹产业大讲堂》。我们今天的节目,就是这些,下期咱们再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zp/7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比手机还小的高颜值口袋伞,揣兜就走,专治
- 下一篇文章: 娇子绿时代阳光价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