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恒温大棚区犹如集市人来人往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张晓日照报道

  新建成的储存恒温库旁,人声熙攘,村民争相前来储存鲜果;矮砧技术、水肥一体带动下,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红遍山头;直播间内,身患残疾困难户发挥所长,叫响产业品牌……一派干事创业的景象!

  这里,便是日照高新区河山镇。

  然而,回想几年前,河山镇还是另一番模样——村民各自守着一亩三分果园,靠着落后的传统种植技术,养家糊口;镇域农业产业集聚,村集体没有共同产业,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种植更新换代滞后,产业优势不再。

  打开“致富锁”,河山镇认准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把“金钥匙”。今年3月,为重塑村级集体经济“造血系统”,河山镇先后在12个村落展开了生动实践,多点开花、全面发展。

  刘家顺村:要“面子”更要“里子”一产、三产齐发展

  新摘的苹果运入集体恒温区

  苹果丰收农民喜上枝头

  入秋,走进河山镇刘家顺村,果园内苹果丰收、喜上枝头;村委大院一旁,崭新的恒温大棚区犹如集市,人来人往……这一幕幕画面所折射的,正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果。

  说起刘家顺村,曾是远近知名的“老大难”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随着系列政策红利落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然而即便“面子”逐渐完善,村集体经济薄弱、苹果产业发展滞后、村民经济收入单一这一“里子”,仍是党委政府的忧心事。

  今年春,乘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东风,在日照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以及镇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河山家顺果蔬专业合作社亮相,村民自愿投资入股,随之而来的是诸多便民惠民的喜事:组织果农们外出学习苹果种植技术,叫响“河山一品红”专属名片;投资建设高标准恒温库,果农不用再去10多公里外,“家门口”就能入库储存,年省运费达近20万;完善合作社发展链条,计划将闲置的恒温库房出租,赚取租金丰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收购村民鲜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出售……一产带动三产,党支部带领村民致富,合作社得到了老百姓的点赞。在今年9月,日照高新区河山家顺果蔬专业合作社还获得了由中共日照市委组织部、日照市农业农村局颁发的日照市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市级合作社的荣誉。

  刘家顺村处处可见过农忙碌的身影

  “河山一品红”已包装好的苹果

  “投了这些。”秋日余晖下,当谈及入股合作社时,正在忙活的村民李勤明乐呵呵地比划着“2”的手势,示意自己入股2万元,“年底就能吃红利喽。”李勤明面露喜色。据介绍,预计年底,合作社便将根据村党支部及村民的入股比重进行分红。“剩余的合作社收益也将合理利用,通过采买生活用品等方式,分发给村内65岁以上老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强对村子的前景充满希望。

  汪家官庄村:提质增效、抱团取暖党支部和群众成“一家人”

  像刘家顺村一样打了“翻身仗”的还有汪家官庄村。

  站在汪家官庄村的大片果园内,一眼望去,尽是一派产业兴旺的景象。看似与刘家顺村并无不同,但在以集体力量带领村民共掘发展“金脉”的路上,汪家官庄村有着自己的探索。

  河山农乐直播间

  一箱箱码放整齐的苹果

  河山镇的一处果园内苹果压满了枝头

  如何把优势资源转变为优势产业?如何依托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脱贫?汪家官庄村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建设以苹果为主的果蔬种植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果树、采用矮砧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有机灌溉……一系列提品质、提产量的举措,让汪家官庄村苹果产业再现新生机,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农家乐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项目,盘活村集体经济和股民的钱袋子。

  在汪家官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还有一道“风景线”,通过与同社区其他6个村拧成了一股绳,成立山东飘香乡村旅游农民产业合作联社,为21户贫困户免费赠送“扶贫股”,技术共享、红利共赢,党支部和群众成了“一家人”。

  “以前没工作,也没法干活。”身患残疾的困难户汪照利就是合作社的受益者之一。每周,王照利都通过合作社抖音账号开展直播,将本村的苹果品牌越叫越响,村内采摘游也更加红火,游客不断。王照利也从此有了每月近千元的经济收入。

  这些,只是河山镇众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缩影。眼下,河山镇12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纷纷抓住属地特色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撬动乡村振兴“党建引擎”,强村富民奔小康。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让‘多点开花’带动‘百花齐放’,真正发挥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作用,让农村有看头、干事有劲头、日子有盼头。”日照高新区工委委员、河山镇党委书记王海洲如是说道。

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xt/5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