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树,及其红色

岸子/文

每年夏末临秋之际,在厦门,看到一种高大的树,火焰般的红花树,那是凤凰树。

凤凰树,在这的季节,花红叶绿。

绿色的叶,红色的花,凤凰树热情洋溢着天空,是厦门这座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个年代,命名市花、市鸟、市树的城市很多,厦门市也不例外,以此,凸显城市面貌的凤凰树被厦门市政府命名为市树。凤凰树列入市树,不无缘由,凤凰树满树的花是红色。绿色的叶子衬托红色的花,像是“红花扶绿叶”般配。红花的凤凰树,貌似红色的叶子,给我印象是入蓝天白云的“一品红”,很是养眼。

凤凰树别名凤凰木、火树、红花楹等,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是苏木科落叶乔木。这种树,高二十来米,树冠伞形展开,秀枝美叶,色鲜红丽,是热带地区或海洋性地区的街道巷尾及公园中亮晴的树。凤凰树每年开花时满树红花,如火如荼,极为壮美,有“火树银花不夜天”那般情景。

开花的树,开红色的树,人们直观感觉:喜庆、和悦,是一种好心情的展现。凤凰树也不例外,大片大片的红花高高地滋长在树上,朝阳光,迎暖风,给人一种“华章泽天”,这种感觉让人立驻片刻,心旷神怡。

红色给人们的一种喜悦,欢乐,一种热烈和通透,是我们生活中一种美的和章。在夏未,每当我面朝凤凰树,面朝大海般的温暖;满树红叶映在眼前,远远看去像红色的瀑布,向你倾泻,向你涌出,这景象那般宁静,无以树比:松树太虬、木棉太倔、柏树太犟、桦树太直白。唯见凤凰树,一片热闹的红花和人们观看的情绪交融一起,汇心一起,红艳艳般的美好,浮现眼前,很多不悦的事,就会从人们身边走开。

中国人对红色颜色历来青睐,久经不减。凤凰树的红色,大自然给予的红,大地赐予天空中的一片美好,厦门土地上馈予岛上人民的一树憧憬,这大红大红的景色,无限风光。我也不例外地那种好感,常常在路上驻足观望,不由心默于的祈盼。有时远远看去的一种遐想的美,随至而来。国人对红色之感或许如我一般,倾情出的印象和烙记,深刻意会。我们之间,因为凤凰树,在厦门交集出“红色”期许,或许给予人们心内更充裕的广泛性。

凤凰树的大片红色,看的和悦,舒缓,撩起我对红色印记和最初的认识,应该是我小孩时候,那时我们每年过岁贴门联的红纸,家家户户的门框、门窗等处都贴上的红对联,长的方的红纸,是百姓中家家户户对过去一年来的致意,祥和之符,是来年的一次新气象,此普天民俗之举始而年复,岁岁平安,吉祥伴随在新年辞旧岁的鞭炮声中,因此,红色给我们一年一岁月的花样年华。

在朝气中用去的童年,蓬勃中耗去少年的时光,对红色深刻印象,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这美好,喜乐向上,年而又复。在千家万户百姓心中,是一抹纯洁的红,遍布大江南北。

红的颜色,从小自然地植入童年记忆,应该是过年间门联上的红,一对对的红联,是我对红色最先印象和留下清晰记忆。其纯色,寓意之美,比其他颜色亲情,团聚;这种无邪之色,美满之色,喜庆之色主观反映的审美,在城镇市井中引发人们对这一红色的共鸣性。

的确这样,如那般的红灯、红包、红团、红龟、红联、红枣等许多日见所闻的红色汇词,美好的颜色给人印象深刻、富足。因此,人们生活中对红的“依赖”比比皆是;这具有中国特色情感,流露出对红色情意,让人看到红色的那种达意之词是其他颜色所不能比拟的,这鲜明性色彩包含着我们一个多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文化气氛。

诚然,在人们直观思维表达红色愿景中,凸显于个人色彩的情绪,美好的意识遂以递延,而国人对红色意识倾入的“巩固性”或“根植性”,随伴意识形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生活中,如斯如若,且以一种喜乐向上的美好日子,自有体验。

红的颜色对我们来说,不是与生俱来的“根植”脑里的颜色,也不是一二场“红门宴”约而就至的情感择就;它是区域、地理、环境、教育等意识中的产物,它直观能动着人的“温度”和“言语”,也是陷入感性的诉求元素,让人一种“情不自禁“,思其之后的“欲望”。在这红色里形成的“色度”,给予人的思明,觉察红色的倾向性。一种祈愿的天然喜好之色,却从小到大“牢控”我们的世界观。

娃娃识色或小学识字当中,是认识这个世界色相的开始。对色彩的感知渐渐明朗,对色彩的喜好也遂渐形成,甚至对颜色的一种纯粹性从感知到不觉性的反应,这种过程,是渐而偏向觉悟性的外延条件。比如红领巾,红旗,红军,红樱枪,红色语录等具有中国特色名词,我们从小“根深蒂固”,这烙印和像素,是做一个中国人的“颜色标准”;我们在这红色中,形成的“根深蒂固”,在这“根植”印象中长大和活着,这种红色,恐无他色之能比,是六七十年代之前中,人们的切身体会。那时的红色思维性反映极具的生活,纯朴,天真,甚至“憨”态。促使着我们从小的满腔热情,从其中走过来,学过去,烙下投入红火的革命热情。

这一红色,与凤凰树花儿的红,是大自然给予的红与革命热情的红,两者间,后者的红,红领巾围绑我们小时的脖子,压在胸怀中和飘扬在我们眼前,那时我们伴着红色的领巾长大,明来察去的是一种希望,是生长以红色年代,给我们神圣和尊严,以红为傲,对红色充满爱意,憧憬和向往。一晃几十年过去,红着的时间红色的心,不变,不弃。我们在红色下成长,这贴心的红,从小孩到大人或者说从大人给小孩的过程中,是一种使然促膝,是一种召唤。这红特别地能燃烧着一股青春的火焰,是革命火种中的颜色,红的要命。因此,在红色的飘扬下,周围全是红色意识形态,喜气洋洋似的,红的那么一个国色天香。我们叫中国红,红遍中国,走向世界。

随着宏观的红,认识了世界观,照亮了自己。我们从小对红色的朦胧美,到了认知性到了情感性的觉察,自然而然中,生发出对红色的喜感,印象在脑壳里,这本是我择色之路,希望之色,貌似要影响我的一生。因此,在色谱色相色样中,我扛着红色大旗,和祖国一起飘扬,稳固江山;我把红色使命扛在身上,以全身汗水淋漓,扛过所有的季节,一年又一年,这是我们如同前辈者坚守的热情。

想着那年代给予我们红色教诲,今天双鬓如霜。想着那时少年年代不能错过的一条红领巾,飘在眼前,心里美得那个好。在简陋的学校学习,老师身着的中山装,三口袋四口袋的中山装,上口袋一支时髦钢笔是那一代人走向火热青春的见证,心里红的壮哉!是这样的,一支通向知识海洋和攀登科学高峰的笔直之路。我们一直朝着“红”观中的理想

一晃又晃地多少年过去,我们一直美着,在红色意识中生活,过岁、贴红联,那种对红的感知直观意识性变得曲径幽长,这一地色感之道,随时间流逝在生活中;没有深层之肉的血性,恍然己缓慢中之白发,被时间洗去,确惜如血,这晃然隔世留住的红色之恋,唉,继续如若如斯。

而凤凰花的红,在我们面前,仿佛写着世间的美,赐予人间的“玫瑰”,在时光中出彩,在月夜中拂风,焰焰之情,艳而近人。年年的凤凰树在我们路途旁,红的阔绰、热烈、奔放;红的把时间和空间,融入我们许许多多的脚步中,凤凰树,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花木,拂风朝阳,其乃大紫之景色。

每个人对红色的记忆和印象各尽不同,却都在以一面红色旗帜拂风扬威的土地上,为民祈福谋事。红色之色在生活中茂昌,我们在这路途中朝红色方向,朝红色之景,余生不止。

然而,我们有人感触:真的生活,在寻找,寻找,寻找什么?寻找“人之初,性本色“。我们走着走着找着,过了春天的色,秋天的色,夏天的色,到了冬天的色,又开始重来,始而年复,寻找其色;有带愁绪的,有的是萧条的,有的是喜庆的,有的是热情的奔放的。我要的喜悦之色,谁说的那一页“根深蒂固”之色呀!色之红,在我们漫长日子里,白了头发后,恍然顿悟。

此以顿悟,每年五月到八月份在厦门,我都深情凝望凤凰树,凝望群以大红的花,在天空,在暖风中,摆动红的美,给我们明丽,热烈的色彩,这种红色盖过我思潮的内心。凤凰树,它的红色之调,如弦之音,在我的路途,真的“猛色”,让我卸下“形色之态”的负重感,还我一次“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景况;这大自然给予的写在凤凰树上,以固然的红色,那么地美好,抒怀。决然不是如风的岁月中,如电影般的样板戏《红色娘子军》里的抬腿,握冲锋枪喊着:前进,前进,前前进的烽火年代的那般“红观”。

在厦门,凤凰树,作为一种市树,在路上,因为它浓浓的红,在岛上,每年这季节,吸引我们。我们和普天大众一样,因为凤凰树,有一种像青春作伴或余辉的旅程中,我们不茫然若失;因为这般红的景色,像是旧时的习俗,唤醒喜悦;蓦然间,一种真的活世情怀,让人依然决然驻足昂望的凤凰树。

不涉开幕式展览馆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公众平台,旨在推荐中国各省份的优秀书画家。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激励我们团队不辞辛劳耕耘推广,让更多不同领域的人,认识他们,走近他们;欣赏、爱上他们的作品;或许,因为这样,生活在某个细节上,变得更优质、更美好。

注:以下按展出时间排列省市及书画家

福建:林涛、汤淋南,邓绍炳,谢荣仁,苏梦辉,吴秋瑾,苏宜尹,沈洪龙,李肇瑜,麻显钢,原华伍,曾少林,马驰,黄有瑞,郑景贤,傅永明,郑大阵,张承锦,罗钟,廖暐,林再福,郑瑞勇,吴淑清,陈中兴,陈涵,刘毅鹏,许元英,吴宁榆,张彪,郑起妙,黄永生,蔡敬忠,翁振新,原华五,庄红伟,阿毛,朱淑玲,许子智,杨天军,空空,张朝晖,姚波,胡育光,戴毅强,夏炜,谢艾非,王鹏飞,罗中凡,佘国华,萧峻,陈浩明,谢华斌,郭鑫,林育煌,林深,梅子,李光辉,岸子,刘岸,张葆冬,陈禾青,黄文斌,沈鸿龙,蔡恒玉,王小勇,王来文,吕德安等作品。

北京及其他地区:熊礼斌,高鸿,郭煌,周士钢,张怀勇,唐书安,刘小农,朱志刚,侯廷峰,陈寒峰,郝邦义,宋胜利,许宜石,张立辰,王庆涛,王珂,潘晓云,顾志刚,王伟平,马艳,高宇等作品。

不涉开幕式展览馆负责人刘正智(岸子)与导师张立辰教授摄于紫苑书院

岸子

经年如是出品或将出品:

画册:《花样》《鸟样》《品年华》《海潮》

诗集:《沿岸潮声》

散文:《那些花儿树儿》

杂文:《自个儿的鸟眼》

当代装置作:《鲎及其历代书法装置延析》

日常用品系列设计作品集:《包好美的生活》

评论之品:《观察书画》

中国书画家频道评论部主任

书画评台:不涉开幕式展览馆平台评论总召

友情链接:

岸子文化艺术工作室

书画评论总策划,审稿人:刘正智

子希书画评论专场

黄永生书画评论专场

张克锋书画评论专场

卢辉书画评论专场

联系方式:

联系

邮箱:ANZIYISH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xt/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