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源自上古夏至节,意在消暑、祛毒、避疫、禳灾。自屈原择五月初五誓死明志、抱石投江后,为纪念这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爱国诗人,端午逐渐演变成为重要传统文化节日。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人,早年受楚怀王重用,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子兰等贵族毁谤排挤,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年,闻秦军攻破楚国都郢,含恨投汨罗江(湖南岳阳)自尽。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诗辞,深入人心,纪念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文化的主题内涵,吃粽子、划龙舟等也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唐?文秀《端午》诗赞:“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吾自楚乡来,世居洞庭湖畔,端午记忆,深深镌刻着儿时烙印。远离家乡,端午更是凝聚浓厚的思乡怀楚情结。庚子夏至,临近午节,禳灾避疫,宅得闲兴,梳理多年端午所怀,惜古及今,远嗟近叹,或喜或悲;乡情旧忆,深思浅忆,有聚有散。得十一篇(起于年己丑至去年己亥),集成。并特制一首以溯端午之源,为启篇。自庚子,溯以己丑至己亥,契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成十二叠。

端午“诗”怀

(十二叠)

《五律:端午“溯”怀》(并序)/庚子五月五日,为集《端午诗怀》特制,以溯端午之源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可知此节源自上古夏至,故有端阳节、重午节、中天节等名称。夏日东方苍龙七宿跃升至正南最高位,有“飞龙在天”之说,吴、越等地沿海居民自认为“龙”的子民,此时会举行一些图腾有关的祭祀活动,如龙舟竞渡、向水中蛟龙投食粽籺等,并逐渐融入端午传统文化习俗,故端午亦称龙舟节、龙日节等。仲夏时节蚊蝇孳生、疠疫流行,俗称“恶月恶日”,为避邪禳灾,形成“挂菖蒲”“悬艾草”“佩香囊”“熏洒庭扫”“沐浴兰汤”“饮雄黄酒”“结五色彩”等丰富多彩传统文化习俗,故得“艾节”“躲午节”“菖蒲节”“天医节”“浴兰节”等名称。西汉以后,汉武帝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往往作为忠君报国的典范,被大肆宣扬,每逢重要节日,举行专门祭祀活动。屈原、伍子胥等因死于“五月五日”,自然成为端午节的“历史代言人”。特别是战屈原誓死明“忠君报国”之志,受到汉武帝的大力推崇,特命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端午便赋予纪念屈原的重要文化内涵。此记。诗曰:

重午龙中天[1],毒蛮恶日端[2]。

禳灾悬艾蒲[3],祈愿浴芝兰[4]。

怀楚屈三闾[5],惜吴嗟伍员[6]。

三才[7]一节气,上下五千年。

[1]一说端午源于上古夏至。夏历定午月第一个午日为夏至,曰“重午”。夏至时太阳处于一年最中位置,故名“中天节”。由于夏至日与每年历法日不完全一致,为方便过节,西汉改《太初历》规定每年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始有“端五”“重五”之谓。夏至时东方苍龙七宿位于正南高位,曰“飞龙”(《易·乾》“九五,飞龙在天”),自认为龙子龙孙、以龙为部族图腾保护神的吴越先民,在此时会举行祭祀龙祖活动,《汉书》:“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宋?辛弃疾《摸鱼儿》:“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2]端午与夏至临近,此时阳气最盛,各种蚊虫、病疫泛滥,因此被视为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于是形成"躲午"习俗,讹为“端午”。[3]端午悬挂艾叶、菖蒲等以避虫祛毒的习俗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4]端午又称“浴兰节”,源于古人五月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5]屈原被贬后曾任三闾大夫,主持宗庙祭祀因此,后世以此代指屈原。唐?刘威《三闾大夫》赞曰:“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6]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为楚王所杀,便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劝吴王灭越,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陷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死,并令人于五月五日投尸入江,故有端午为纪念伍子胥之说。宋?释文珦《读伍子胥史事》:“惆怅当年死属镂,到头忠义竟何如。眼悬城郭空怀旧,魂寄江涛尚贾余。向使君王从谏诤,未应宫阙便丘墟。唯应教是鸱夷子,万里扁舟计不疎。”又宋?辛弃疾《摸鱼儿》:“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7]子曰,三才者,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不乱,昼夜寒暑依序变化。“地”是指万物籍以生长的山川大地以及各种物产资用。“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应天地以化育万物,最终达到“神于天,圣于地”的理想境界。《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七律:端午“诗”怀》/己丑端午客长沙望湘江偶怀

年年端午怀忧思,

香草美人[1]谁解痴?

古渡迷津《渔父》[2]引,

斑竹[3]掩映《湘君》[4]唏。

上下求索穷《天问》[5],

独领《风》《骚》[6]献《楚辞》[7]。

自古忠言多谮毁,

青衫岂止屈身湿!

[1]“香草”“美人”是屈原以比兴手法传达美好政治理想,“香草”意象是屈原对其“理想国”的构想和无限向往,既是屈原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也是屈原自身高洁品质的真实展现;“美人”意象或是比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或是自喻(如“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2]屈原《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用寓言对话体形式,真实反映了屈原不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和崇高人生追求。[3]斑竹,也称“湘妃竹”。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千里追寻舜帝,到君山后,闻舜帝已崩,抱竹痛哭,流泪成血,落竹成斑。《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4]《湘君》和《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两首最富生活情趣和浪漫色彩的作品,互为姊妹篇。《九歌·湘君》以湘夫人的语气,描写久盼湘君而产生的思念和怨伤之情,而《九歌·湘夫人》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描绘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表现屈原向往着如同舜妃夫君一般贤主,忠诚跟随着国君脚步,即便不受君王赏识,也不改坚贞之心。[5]《天问》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6]“风”指《诗经》中《国风》,“骚”即《楚辞》中《离骚》,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鼻祖。后人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汉刘向《离骚序》:“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7]楚辞本义指楚地歌辞,战国时楚国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通称楚辞。姚华《论文后编·目录》:“楚辞者,楚人之辞也。虽‘凤兮’‘沧浪’,已载前籍,而《骚》尤深远,其辞若跌宕怪神,其思则缱绻恻怛,故能义兼《风》《雅》,体先词赋,於是楚辞代《诗》而兴,蔚然成家矣。”

《浣溪沙?端午“悲”怀》

庚寅端午既日差往宜昌。事毕参观三峡大坝,途径秭归,闻杜鹃啼深。有当地同行者说:秭归乃屈原家乡,古名丹阳。传说屈原投江后,其姊日夜泣呼“我哥回”,气绝化子规鸟仍鸣“我哥回”,人们感此便将屈原家乡更名“子规”,并渐渐演变成“秭归”。感此而作。峡谷清幽深子规。撕心裂肺“我哥回”。巴山肃穆楚川悲。千古忧思江水滞,一腔热血酹湘妃。美人香草嗟式微。

《清平乐?端午“孤”怀》/辛卯端午夜读《离骚》感怀

汨罗江水,

千古忧思泪。

路慢慢兮求索悴[1]。

香草年年岁岁。

龙舟竞发追魂[2],

粽籺投水安身[3]。

倾洒满腔热血,

一心忧国忧民。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诗中愿意为:“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要上天下地寻找心中的太阳。”表达了屈原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2]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竞渡,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3]粽籺,俗称“粽子”,古称“角黍”,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晋代后才成为端午节食物,并传为祭奠投江屈原而来。南朝梁文学家吴钧《续齐偕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民间传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端午“客”怀》/壬辰仲夏季,随团赴奥地利维也纳出席某国际会议。值端午时节,客异国他乡客怀。

异国他乡过重午,

面包果酱冰啤酒。

往年怀楚惹忧思,

今日平添愁几许。

《菩萨蛮?端午“远”怀》/癸巳端午三亚望南海远怀

汨罗江水流千古,

潇湘望尽终非楚。

野渡寄孤舟,空怀天下忧。

沉沙屈傲骨,筑土兴风雨。

风雨助纷争,江山谁姓名?

《钗头凤?端午“忆”怀》/甲午端午,雨中锦园思乡忆旧怀楚。

贴艾虎,悬菖蒲。

兰汤糯粽雄黄酒。

五丝系[1],香囊佩。

年年端午,儿时故里。

忆!忆!忆!

吟风雨,思怀旧。

汨罗江水追千古。

子胥义,曹娥悌[2]。

杜鹃哀婉,声声催泪。

泣!泣!泣!

[1]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古代很早就用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女孩手腕、脚腕和颈上,叫长命缕。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2]端午节来源说除纪念屈原、伍子胥外,还有一种说法与孝女曹娥有关。曹娥(年-年),浙江上虞人,其父曹盱为一名巫师,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年)端午,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被江水淹死,不得其尸。其女曹娥年仅十四岁,为寻父亦投江而去,三日后曹娥尸抱父尸出。乡人为纪念曹娥孝节,将舜江更名为曹娥江。

《忆江南?端午“叹”怀》(二首)/己未端午,傍晚水衙沟畔闲步,西望月如钩,偶感。

每端午,愁绪笼心头。

香草美人空自许,

《离骚》[1]满纸付江流。

从此断《春秋》[2]!

(春秋文章,离骚之后几无所及。一叹!)

又端午,信步水衙沟。

漫漫古今秦汉月,

深深几许明清楼。

歌舞几时休!

(多少兴亡事,一曲后庭花。叹叹!)

[1]《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采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作者悲叹了无知音,举世溷浊,时不我予的情感。[2]《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国史,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被奉为儒家“六经”之一。《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几乎每句暗含褒贬之意,被史称“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五律?端午“感”怀》

丙申端午,乃猴年马月,叠以高考,恤寒窗之苦,怅前路之微也。此其一。适万丰湿地成园,蛙嘈苇哨,虽去江南之韵甚远,却有乡愁滋味淡淡。慨然:既来之不易,归去兮愈难,自省之。此其二。抚今昔、怀忧思、寄乡愁、阅世事、品人生,五味杂然。感曰:槐花满地愁,枉自出人头。笑傲江湖远,峥嵘岁月稠。蛙潮千里静,灯火万家疏。不和青云势,哪来进退忧?

《三台令?端午“远”怀》(三折)

丁酉端午节前日,“五福临门”家庭群,一行老少二十余人,约于京郊凤凰岭下,观光、刈艾、采摘。夜宿凤凰苑,包粽子、拌野菜、吃团圆饭,忆往昔,话家常,有说有唱,其乐融融。次日,沿南线登凤凰岭,上天台,望远寄怀。

端午,端午,

采樱刈艾村口。

凤凰岭[1]上天台,

望断荆湘楚怀。

怀楚,怀楚。

忧思一脉千古。

千古,千古,

家国情怀诗赋。

清浊自以为然,

醒醉何如问天[2]。

《天问》,《天问》,

香草美人殚尽。

殚尽,殚尽,

汨水滔流滚滚。

斑篁凝泪思君,

泣血啼鹃断魂。

魂断,魂断,

冷雨孤灯夜半。

[1]凤凰岭位于海淀区西北部,享有"京西小黄山"之美誉,奇山、怪石、林海、神泉,野趣天成;辽金盛极一时的塔寺遗址、遗迹,古奇幽秘,是郊游、休闲、娱乐、采摘的好去处。[2]此二句意化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一剪梅?端午“望”怀》/戊戌重午,上莲花池,登北坡望怀。

意上瑶台望楚湘。荷满池塘,蒲满山岗。清风醉意满庭芳。栀也飘香,艾也飘香。祈愿禳灾祐健康。沐浴兰汤,佩戴香囊。亲朋好友聚一堂。酒酌雄黄,粽蘸红糖。

《生查子?端午“寄”怀》/己亥端午,再上凤凰岭拾趣偶寄

前年端午时,闲趣凤凰岭。

登塔谒龙泉[1],刈艾品红杏。

今年端午时,放眼凤凰岭。

兀立飞来石[2],偈以知“吾性”[3]。

[1]龙泉寺座落北京西山凤凰岭山脚,始建于辽应历初年,明末寺院逐渐衰落,清乾隆后期重建。[2]飞来石位于凤凰岭最高点,上建有塔,亦称“飞来石塔”。传说飞来石原本上方寺一块普通石头,一日,上方寺二十三代主持虚空大师讲解《大般若经》,石头习得飞升变化之法,喝令三山五岳巨石前来朝拜,一时飞砂走石,乱象环生。虚空方丈急忙大声诵法,将顽石制服,并在其上建塔以镇。[3]“吾性”者,余曾偈曰:“有心则悟,无心则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xt/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