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梦想旅程:

前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的腹地——马赛马拉国家公园(MasaiMaraNationalReserve)

在肯尼亚众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中,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可以称得上是“园中之冠”。这是个特殊的国家公园,因为这个公园横跨了肯尼亚和其邻国坦桑尼亚两个国家,总面积达到了平方公里。其中肯尼亚境内有平方公里,坦桑尼亚占地平方公里。那里是动物最集中的栖息地和最多色彩的大草原,狮子、猎豹、大象、长颈鹿、斑马等野生动物比比皆是。今天我们要去梦中的圣地,去追逐非洲五霸。

本来预计坐飞机去,飞行时间是1小时。但订不到航班。改车往,行车7个小时,虽然辛苦但可以看更多的非洲风情,还是值得的!

今天第一个景点:东非大裂谷观景台

东非大裂谷(EastAfricanGreatRiftValley)是地球上最大的断裂带,亦称“东非大峡谷”或“东非大地沟”。当乘飞机越过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的“刀痕”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古往今来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这个观景点位于内罗毕西南一小时车程。是观赏地球伤疤东非大裂谷的地儿。上地理课时好不容易记住的章节,今天终于终于看到真的了。

▲从地图上看,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

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裂谷右侧的肯尼亚山,海拔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站在观景台,一眼望去,却并非峡高沟深,谷底地势平阔,也许是“只缘身在此谷中”吧。其实最典型的地貌在埃塞俄比亚东北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

而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区,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剑麻等。

▲观景台的金合欢树上有织巢鸟在鸣叫。

▲织巢鸟是会使用草和其他东西编织巢穴的鸟,这些巢会从树枝上倒挂下来。

今天第二个景点:马赛马拉大草原

离开东非大裂谷观景台,告别织巢鸟。我们继续往西南进发,道路变得狭窄坑洼,车速很慢,摇摇晃晃。天地越来越高阔,人烟渐稀,草色逾浓。我们终于行走在梦想草原——马赛马拉。

马赛马拉大草原,位于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接壤。这里是马赛人和动物的家,他们、她们和它们,是如此重叠地生活在一起……

由于马赛马拉大草原范围广大,从内罗毕向西南一直都奔跑在无垠的大草原上。此景车览为主。

一片片的草甸连着一个个的村庄。前面就是一个村庄……

▲看装束就知道,这里的早晨气温还是比较低的。

马赛人(Maasaipeople)主要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

▲现在这个场景要是坐飞机是看不到的。医院。

此刻,阳光柔和,气温凉爽,人畜恬淡,一派怡然!

▲村道上响起清脆的“叮铃”声。一小伙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前头是在风中婀娜的金合欢,后面是坚挺的烛台大戟。这两种是现在能看到的高大植物了。

▲这里植被茂密,人烟稀少。颇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化外之境象。

▲金合欢姿态优美地站在玉米地头,和那头的烛台大戟树遥相呼应。似乎有意要守卫这里的农作物。

金合欢树,豆科,金合欢属。原产地为热带美洲,现广布于热带地区。这种花树远看去像黄色的云彩,走近能看见细小的叶子和金黄色的小花球,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开花,叶子像含羞草一样。

▲这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城郊农居。用砖石玻璃钢瓦建房,屋后是一片片的玉米地。显然以农为主。

在这里,雨量适宜,气候凉爽。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而剑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如此丰美的草甸,自然是放牧的好地方。

现今居住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马赛人共约三十五万,他们的祖先是居住于北非的游牧民族,几百年前他们赶着自己的牛群南下寻找水源,其中一支走到肯尼亚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形成了马赛人,他们是尼罗河游牧部落文化的传承者。

马赛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间,牛群关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个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犊,大孩子则赶着牛群去较远的牧场。正是由于马赛人不狩猎,不吃野味的习俗,才使这片土地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现在的马赛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还得以保留。

▲烛台大戟,大戟科,大戟属。乔木状,茎干肉质、粗壮,高可达15m,树干直径可达90cm。因其形似分枝状的烛台,故名。肉质多汁,汁液白色有毒。

主要分布在非洲,沿东非大裂谷生长,是非洲特有物种。其汁液可用来治疗梅毒。与其他药物混合可治疗麻风病。

▲越往西南走,人烟渐希。民居也也越来越简陋。

▲在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旁,孤零零地站着一个公交车站。

▲这应该是肯尼亚马赛人的标配。

传统的马赛人是完全的游牧民族,他们以畜牧为生,牛羊就是财产和生活必须品。马赛人以牛羊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肉、奶和鲜牛血。而牛羊的另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来换女人,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只要有足够的牛羊,一个男子可以娶好几个妻子,一般的女人5-10头牛就可以换回来。

▲碧绿的草甸间,忽见水泡子,如镜似晶,盈盈一洼,叫人赏心。

▲这里的土地就像被剃须刀剪过一般。

▲哗啦啦!玉米地里鸟群惊飞。金合欢探出身子嘿嘿傻笑。

▲这块孕育着无数生命的土地,看起来如此简单,单一的金合欢树雕塑般刻在灰色的天边,又写满碧色的草甸。

▲浮云袅袅,天高地阔。玉米怀着果实傲骄地站满田野,丰收在望。

▲运水的驴队丁零当啷地走过。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如这般地行走了多万年,似乎还要走很久。

▲在金合欢的树荫里仙人掌呲啦啦地簇拥在一起。前面又是一个村庄。一路的颠簸,被座椅施虐,开始如澡堂里搓背一样酸爽,但连续几个小时搓背那是一种折磨。停下来休息自然是大好事!

▲村边有一家小店,我们下车休息补给。好家伙!这家店里的手工艺品把我惊着了,这对马赛人的“毛兰”(勇士)黑木雕夸张但十分传神。

▲如此精致、大气而又富有艺术想象力的雕刻作品,买有一个回家是必须的。

▲我化了70美金买了这尊黑木雕犀牛。超沉似铁,放在水里绝不会浮起来,放在我的博物柜里倒是超酷的!

黑木:又称乌木、黑檀,属于半落叶植物,在旱季时大部分树叶会落下。它的生存能力极强,能够适应多种气候环境,甚至在大火烧毁草地和其他植物的情况下,它们也能安然无恙。可以说是“水火不侵”,生长几乎不需要水。它们生长极其缓慢,每五年长一年轮。一棵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树需要生长百年以上,因此,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树种。(网图)

用黑木雕刻成的黑木雕,非洲邦语称为格尼里莫戈尼(gnirimokoni)。可以说是非洲最具特色的工艺品,是各国游客的最爱。

▲太大件的带不了,就地欣赏一翻吧!

▲用非洲木料原色来表现非洲人的肤色和质感乃是绝配!。马赛人女性穿“坎噶”,颈上套一个大圆披肩,头顶带一圈白色的珠饰。她们的耳朵很大,有的大耳垂肩,马赛女孩生下来就扎耳朵眼,以后逐渐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长,洞也越来越大。

▲非洲黑木雕少女像。

▲这位小黑哥正在给木雕用砂纸抛光。

▲银桦象巨大的毛毛虫,冷不丁吓你一跳!

▲看到麻雀在一辆摩托车的后视镜前和自己较劲呢!

▲在辽阔的草甸上带着孩子和汪散步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们继续前行,天地越来越辽阔,大片的草甸在山丘间绵延。疏疏落落的民居散落在马赛马拉的原野。马赛人的村庄用带刺灌木围成一个很大的园形篱笆,环绕一圈泥屋构成,可容纳4~8个家庭及其牲畜。

▲渐渐地发现,这里的民居是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类和这里所有的生命一样,只是其中一员而已。

▲哦哦,马赛马拉!马赛马拉!

▲有民居的地方就有牛羊在四周游荡。

▲没想到,今天遇到第一个野生动物的场景:猛雕狩猎。

猛雕:又名战雕、军雕,鵟亚科,猛雕属。体长78~86cm,翼展超过2m,体重3~6.2kg。是赞比亚国鸟。

猛雕栖息于沙漠、草原和林地等环境中,捕食蹄兔、野兔、羚羊、蛇类、蜥蜴和其它鸟类等,甚至还捕杀薮猫和猫鼬等食肉动物,成年雕的捕猎范围的大约50平方英里。 

▲猛雕看到我们并不惊慌,说明这家伙对自己的力量有足够的自信。今天它猎到了一头羚羊,正向我们炫耀它的战果。

▲长长的横线被短短的仙人掌竖线交织,构成马赛马拉的旷野奇景。

▲现在接近目的地,人烟逐渐稠密起来。

▲经过七个多小时的“搓背”运动,我们终于走入梦想草原——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而我们下榻的马赛马拉索帕酒店(SopaLodge)就在国家公园里。

▲马赛马拉索帕酒店(SopaLodge)的客房散落在一片林子里。

▲这就是我们下榻的房间。放下行李,便出门四处打探。

▲林子里有一个大大的蚁冢。

蚁冢(又叫蚁垤)(英文anthill)是指土栖蚁在地面下土中筑的巢穴,或高出地面成塔状巢,形似冢故称为蚁冢。

▲一品红娇艳无比。给这里单调的绿色增色不少。

一品红:大戟科,大戟属。别称:象牙红、老来娇、圣诞花、圣诞红、猩猩木。原产于墨西哥塔斯科地区,现广泛栽培。原来这不是本地的原生植物。

▲金边龙舌兰:龙舌兰科,龙舌兰属,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美洲的沙漠地带。又不是本地植物。

▲虎刺梅:大戟科,大戟属。别称铁海棠,是蔓生灌木植物。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广泛栽培于旧大陆热带和温带。

▲鸡蛋花:夹竹桃科,鸡蛋花属。原产于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现已遍布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到冬天,叶子掉光后,光秃秃的就像鹿角的模样,因此缅栀又称为“鹿角树”。

看来,这里更像是个植物园,大多是些移民植物。

▲太阳鸟落在银桦上霸气的看过来。于是,我们只好落荒芜而逃喽!

今天第三个景点:马赛族村落

在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周边有很多马赛村落,我们找一处驻地附近的村落前去探访。

马赛人一直是东非草原上原始遗留部落的象征,他们大概是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最原始部落了。他们分布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的地方,以牧牛放羊为生。他们不愿意融入现代社会,固守着他们祖先的生活方式。

在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的马赛村落里,不论男女,终年穿着红色的鲜艳衣服,带着漂亮的大耳环和项链,手里握着根棍子,原来应该是长矛。马赛人的小草屋低矮简陋,和环境融为一体。他们的拖鞋也很有特点,黑皮的,底板不是平的,是凹弧状。

▲现在,我们走进一个马赛族庄的村,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广袤的草原、小草屋、狗也许是马赛人的标配。注意到墙上的小孔了嘛?那是小屋的窗户。所以里面十分昏暗。想想也是,在这里生活开个大窗户是件危险的事。

▲马赛族的孩子和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马赛族小伙。男人披“束卡”,实际上是红底方格的两块布,一块遮羞另一块斜披在肩上。

▲马赛族的姑娘。她们喜欢穿鲜艳的服饰。马赛人年轻女孩子都是光头的,当她做了母亲的时候,才会留发,代表和孩子一样的新生。

▲为了进一步了解马赛人的日常生活。我进到他们的小屋,里面黑咕隆咚,不适合拍照。半天才看见里面没有家具,只有蚊帐把大人和小孩隔开,幼小的羔羊躺在火炉边,一整张牛皮铺在地上,孩子安静的睡在上面。这小屋也许只是马赛人睡觉和遮风挡雨的地方。只是我意外发现屋内的地上有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半导体收音机和散落的电池。现代文明无孔不入。

▲有孩子的地方总是充满希望。

▲在小草屋前席地而坐,苍蝇爬满了它们的唇鼻之间。

▲马赛族的男人们,为我们表演他们的社交舞蹈:蹦高。他们唱着歌谣,分别出来在牛粪铺设地上蹦高,据说蹦的最高的会获得姑娘的青睐。

▲接着表演钻木取火。在一块木头上用另一根长木条使劲转,当有烟冒出来时,放上干绒草,继续转,并不断吹……

▲嚯,着了!

▲这位的左耳垂被割掉了。

▲这位左右两个耳垂都被隔了。原来纹身、凿齿、拉耳洞,是东非各个部落的传统,既有为了美观和成年标志,又为了驱邪避讳,更重要的是为了区别部落成员,不同的部落,也会发生冲突,区分彼此就很重要。

▲展示完了他们的耳朵,这位老兄从腰间拿出一根30公分长的木棒,说是马赛人的传统武器,可以击碎狮子的脑壳。我用5美元收藏。据说马赛人是可以合法杀死狮子的人。这件武器用非洲的硬木制成,重心在前端的垂头,垂头的背面是锯齿状纹。作为武器挥击确实很称手。我在家有时候也拿出来把玩。

▲到了放学的时间,学童纷纷回家。我注意到他们身上校服真心不错!

关于马赛人上学的事,就要提到马赛族大酋长恩图图。恩图图曾说:“时代变了风俗也要变,马赛人不能永远当‘毛兰’(勇士)!”恩图图一生,威风凛凛,有10个妻子、70个子女,年轻时当过“毛兰”。曾因赤手空拳击毙雄狮而名声大振,并被推举为部族首领。而他自己认为最大的功绩就是强迫马赛人把子女送进学校念书。

孩子们一起目送我们离开村子。

离开马赛村我一直在想:游客们到村子里交了钱,头人就带领村子里的人开始表演他们的日常生活,跳舞、唱歌、制作工艺品、钻木取火、制造狩猎工具等等,他们知道游客需要什么。也就是说游客的需求正在改变马赛人固有的生活习俗。这种改变是不是恩图图说的“时代变了风俗也要变”呢?

▲离开马赛村,我们座上国家公园提供的独特观光车,进入马赛马拉草原的腹地:国家公园。去偶遇梦中的野生动物。

今天第四个景点: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就是每年上演动物大迁徙的地方,位于肯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交界的马赛马拉大草原的腹地,与坦桑尼亚境内同样有名的塞伦盖蒂动物保护区相连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这座动物的天堂由多平方公里开阔的平原、林地和河岸森林组成。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建于年,是世界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家园,拥有95种哺乳动物和种鸟类。一望无垠的草地上散布着成群的斑马、长颈鹿、角马和羚羊;树林中栖息着无数的鸟类和猴群;大象和非洲水牛在宽广的姆西阿拉沼泽地里打着滚;马拉河中趴着众多的河马和鳄鱼。

▲车速很慢,我们沿着泥路溜达,希望能偶遇野生动物。司机导游很乐观,他说:“傍晚是动物出来觅食的时候,肯定能看见很多野生动物。

关于非洲五霸:非洲五霸(BigFiveGame)分别是指:非洲狮、非洲象、非洲水牛、猎豹和犀牛这五种非洲动物。这些动物成为非洲五霸是因为徒手捕捉它们的难度最高,而不是因为它们的体型庞大。那么,今天我们能巧遇哪些野生动物呢?

▲话音未落,快看,角马。它们悠闲地埋头吃草。完全不在意我们的存在。

▲角马:牛科,狷羚亚科,角马属。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角马属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

▲瞪羚和角马都在旷野里低头拼命吃眼前的草。

▲看见斑马就想起关于斑马有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它们是长黑色条纹的白马,还是长得白色条纹的黑马?

普通斑马:马科,马属,非洲4种斑马之一。分布范围遍及非洲东南部,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马赛马拉草原的密度最高。普通斑马有着独特的黑白条纹,很容易辨认。它们的条纹图案不同于其他种类的斑马。它们的条纹特别宽,朝向身体的侧面和后部变得更宽和更水平。颈部到前肢的条纹是垂直的。这些颈部条纹在鬃毛中延续,鬃毛是短的,并且笔直向上。

▲在灌木丛里发现了动物界的姚明——长颈鹿:长颈鹿科,长颈鹿属,反刍偶蹄动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雄性个体高达4.8到6.1米高,重达公斤。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亚热带广阔的草原上。

长颈鹿虽然是食草动物,但要它吃地上的草显然为难。所以它主要吃树叶。在灌木丛里找它就对了。

▲这家伙的头有点像中国的龙。它们美丽的眼睛透出温良。

▲狷羚和瞪羚也找一处草高的地方进食。

▲现在出场的是现代鸟类中体型最大的鸟——鸵鸟。

马赛鸵鸟:鸵鸟科,鸵鸟属,非洲鸵鸟亚种,分布在非洲肯尼亚与坦干伊喀(Tanganyika)东部。它们不会飞,但善于行走和奔跑的鸟,特征为:个大,高可达3米、脖子长而无毛、头小、脚有二趾。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不要和鸸鹋搞混了啊!

▲哦,见到非洲五霸之一:非洲野牛。它们像烙饼上的芝麻。密密麻麻一大片。

▲非洲野牛:牛科,非洲水牛属。也称非洲水牛、好望角水牛,分布于非洲。非洲水牛最重可达千克。是非洲的五大兽之一,也是非洲草原上最常见的动物。

▲香肠树:紫葳科,香肠树属的唯一种,原产热带非洲东部。株高6~12米,果实香肠状。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香肠树”。香肠树的果实可以食用,吃起来不论生熟味道都是甜甜的。在我国的广东省和海南省,也有一种能结出像腊肠一样果实的树。只不过这些“腊肠”只能看,不能吃。

▲香肠树的花紫红色,傍晚开放。花的悬挂方式便于蝙蝠采蜜,并放出老鼠那样的气味吸引蝙蝠,蝙蝠吸食其花蜜的同时传播花粉。花翌晨凋落。

▲这时司机的对讲机响起来,说在某地见到狮子了。我们赶紧驱车前往。

果然,这哥儿俩从这么多长枪短炮前旁若无人地走过。胜似闲庭信步。据说它们是这片地区的王者。在狮子的社会里雄狮主要的任务就是吃饱了睡睡,巡视一下自己的领地,驱赶入侵者。

▲走在前面的是哥哥,脸上带伤更加有王者的威严。

马赛狮:狮子的一个亚种,猫科,豹属,狮子种,雄性平均体重kg,雌性平均体重kg。主要分布于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

▲公狮子一般是独行侠,拥有一群母狮是合理的。像这两公的出双成对的是不合常规的。司机说这对兄弟从出生到现在从未分开过。似乎有些变态。

▲这一片狮子活动的领地。这些车道都是追逐它们留下的。

▲马赛马拉被称为是狮子的王国。这些威严、强有力的猎食动物主宰着这片草原。每年马赛狮都会跟随角马大迁徙往返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和马赛马拉国家公园之间。

▲一副君临天下的样子。

▲不怒自威。

▲它蹲下了,于是四周都安静了。

▲回首,那一瞥直视人心。如果是一位君王这样看着他的臣下,一定会令臣下不寒而栗的。

▲雄狮鬃毛的主要作用是夸张体型起到一定的威吓作用。这位美髯公棕红色的鬃毛如火焰般熊熊,颇具王者威严。

▲看到这画面,想到小时候给我爸买的雄狮牌香烟的LOGO。

▲转角牛羚:牛科,转角牛羚属,又名:塔比羚羊、南非大羚羊或黑面狷羚。分布在非洲东部和南部。

转角牛羚是群居动物,族群可以是三两成群,但也有十多二十头一起的。族群由一或多头雄性领导,领导权通过追逐和打斗产生。领导的转角牛羚会负责保卫领土,并随时保持警觉性,在危险来到时提出警告。转角牛羚居无定所,会逐水草迁徙。

▲猎豹:猫科,猎豹属,又称印度豹。主要分布在非洲与西亚。与其它猫科动物不同,猎豹依靠速度来捕猎。猎豹是陆上奔跑最快的动物,全速奔跑,时速可以超过公里,是百米世界冠军的三倍。

▲看着猎豹远去背影,天色已近黄昏。

▲乌云出来力劝太阳回家,顽皮的太阳似乎玩性正浓,拉拉扯扯,忽然扯出一幅光芒万丈的图画来。

▲太阳还是乖乖地回去了。

马赛马拉的黄昏,显现出十分诡异的氛围。

落日后不宜呆在野外,你懂的!

回去晚餐,盘点今天看到了五霸中的三霸:非洲野牛、狮子、猎豹;

至于见到猛雕全凭运气,总之收获不小!

然后,继续做梦!

您的鼓励是我努力的动力

俞竞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您的鼓励是我努力的动力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恢复期是什么样
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xt/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