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zd/190915/7465523.html

纵观古代的历史,对于居民百姓伤害最深的不仅仅是战乱,还有大自然所带来的力量:洪水。根据统计,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黄河,单单是有记载的决堤泛滥就有多次,而较大的改道达到了20次,对于中原地区的生态文明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

然而早在公元前开始,中原的先民就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大自然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和交锋,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广为让人所熟知。

从各种小说再到文献记录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同样屡见不鲜,这难免让人好奇,从他父亲鲧治水9年,再到大禹治水13年,前前后后花费22年的时间,其故事真假如何?又是什么样的洪水能够泛滥22年的时间呢?

截止到如今,考古学家依然没有能够找到能证明是夏朝时期的文字,关于大禹治水这样的事情自然也就难以有现场记载。

《大禹治水》的主要属于《尚书》,里面大禹向首领舜帝汇报时有着如下的对话: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赋治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乂。”

然而这里的“九川四海”依然只是虚指,难以辨认地形,而其余几本史料,例如《史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等,也没有提供太多具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大禹治水的具体目的地,还是要从地理学上来分析。早在年,位于安徽蚌埠淮河大堤附近的禹会村发现了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米。

而到了年,学者又发现了面积达到平方米的大型建筑遗址,其夯土层不规则,距离如今年左右的时间,背靠上古河道,根据文献描述,禹会村在年代特征和传说方面和“禹会诸侯”的典籍有着高度的吻合,这些是不是大禹治水的凭证?

在对二里头新砦等文化遗址进行考察时期,根据《新密新砦-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资料所显示,根据沉积学、孢粉、氧碳同位素等相关调查,夏朝早年,河南原本属于气候温和干燥的温暖带草原环境,然而到了第二段时期,河流水量增大,在土堆当中发现了洪水决口层,从焦作到郑州都能找到洪水相关的沉积物,说明在4千年前左右,确实爆发过一阵很长的灾难,持续时间大约从新砦二期早段持续到新砦二期晚段,前后有十多年的时间。

年,青海省东部民和县下喇家村也发现了一处经历如今年,隶属于齐家文化的遗址,科学家吃惊地发现,这一处遗址是在一瞬间被毁灭的,遗址的居民完全来不及反应,而罪魁祸首正是洪灾,而里面的红色黏土淤积说明,这一切都是黄河所造成的影响,然而此前的喇家遗址,距离当时的黄河河床足足高过了21米,却依然被洪水瞬间所吞噬,足以说明这场灾害的不同寻常。

考古学家推断,正是因为这一段河水,导致黄河下游的先民为了躲避,只能向高地势的上游发生迁徙,除此之外,洪水退去之后,丰富的沉积物为二里头附近的伊洛平原提供了肥沃土壤,也就为夏时期的居民在此地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十分充分基础。

而最早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距如今年的西周青铜器遂公盨上,上面的铭文记录:““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进一步佐证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主动采取疏通河流,削平山坡的做法。因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自然也是存在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jz/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