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题目,做一粒_____的种子。

有感而发,有了下面这篇文章。

袁隆平说:人生就像种子。种子好,人的成长才好,枝繁叶茂。

这话是在讲,种子是一个人的根基,一个人最基础的部分。

本立而道生,这个根基好了,一个人的成长也会更好。

童年阶段,正是一个人打基础,建根基的年龄。

那么此时,孩子应该做一粒什么样的种子?

那天学校布置养蚕。有个孩子因为以前笨手笨脚养死过一个,所以家长就不让孩子养了,直接代劳。孩子成了旁观者。这个事情背后,折射了家长对“种子”的忽视。

养蚕为了什么?重要的不是结果,不是给老师拍几个照片糊弄过去,而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关爱,做一粒有爱心的种子。

前几天讲了江西的中考题。讲一个人因为鸡叫早了,打扰他睡觉,就把鸡买来杀掉、吃掉。有没有读出背后的冷漠和残酷?真得为江西的出题者点赞。不经意的考了试卷本来不容易考到的东西。

孩子们缺少“心”,缺乏“情”,没有感受,缺乏感觉。每当高考结束,这个问题立刻就凸显出来。面对那么多的专业与方向,完全没有自己的主意。跟着感觉走。看那个城市不错,就学某某吧。看着那个专业名字好听,就报了吧。终身大事当儿戏一样。

哲学家罗素有段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根据罗素这段话,我们还可以写“做一粒有感情的种子”。刚才讲的爱心,在罗素这里,就是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一个意思。另外就是对知识的渴求,是讲求知欲,讲对于研究、探究、学习的喜爱。

那爱情呢?怎么在童年给孩子植入健康的爱情观?

反对小孩早恋,不是因为爱情不重要,而是小孩没这个能力驾驭,力小而任重了。能力与自由是需要匹配的,如果能力不足,那就可以暂时牺牲恋爱的自由。不过这方面的教育还是要时不时的提醒,因为能力不培养,可能永远发展不起来。

做一粒有爱心的种子,做一粒有感情的种子。都是可以的角度。这篇文章只是我的随感,并不作为孩子们写作的建议。孩子如果写的话,可以结合自己的积累和体验。

萧愚-6-25

今日荐书:

萧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jz/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