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如今我们提到“红杏出墙”,会怎么想?大概立马会想到某某出轨了。如今的“红杏出墙”,代表着“越出常理的情爱”。但它的原意,其实非常的优美和高洁。

最早的“红杏出墙”诗

作者是晚唐诗人吴融:其诗《途中見杏花》云: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人行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曙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皇州。

怎么赏读呢?以杏花怒放为感兴的发端,赞美帝乡。诗中的“红杏出墙”,仅仅是诗人眼前的景物,是勾起思乡情绪的媒介而已,而不含有言外之意。

后来的“红杏出墙”诗

金代刘豫的《杏》:

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疎篱。

门前山色带烟重,幽鸟一声春日迟。

陆游也写过一首《马上作》诗:

平桥小陌雨初収,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栁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这写都是红杏花在春天开的旺盛,美好,即使在院墙内也是掩盖不住这象征着春天气息的杏花。

“应嫌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想去访问一位隐士园亭。但轻轻敲门,隐士的小院柴扉不见打开。

于是诗人推测道,这可能是担心游客们的“屐齿”会踩伤他家的青苔吧。暗指主人不愿意就俗。重点主要应该着落在“苍苔”二字上。

《陋室铭》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采用刘禹锡的这一联想,诗的下句意思就明显了。“红杏出墙”在这里不仅是写景,还有了韵外之意:“你的品德修养深厚,声名远播,就像这墙头的红杏一样,是遮掩不住的。”

也就是说,“红杏出墙”在这里,既有对隐士品德的赞赏和敬仰,又有对隐士拒不见客态度的一种善意警醒,当然也似乎颇有微词。首尾照应,意脉贯通,可谓深有意味。

由此可见,“红杏出墙”原先并非贬义或中性词,它是一个极其优美的诗歌艺术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需要我们去正确解读和传承,而不是肆无忌惮的调笑和曲解。









































身上有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白癫疯能吃枣子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momiantu.com/yphjz/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