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河洛图》是著名作家李佩甫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明末清初时期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家族为原型,描写在河洛文化孕育下,以康秀才、周亭兰、康悔文为中心的三代人,由“耕读人家”走向“中原财神”的发家史,康氏家族面对运与命的倾轧,时与势的胁迫,如何顺势而动,起死回生,走向鼎盛发达的财富传奇。作品中丰沛的中原文化底蕴、塑造的中原儿女形象、绵密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家族沉浮的生存智慧等,为读者提供了一把解读中原儿女形象、中原文明文化的钥匙。自3月初起,《河洛图》整本书阅读在我校高二年级开展,月余至此,如火如荼,获益颇丰。

教师先读深钻研,精心筹备列规划——筹备篇

我校高二年级全体语文教师率先垂范,领读《河洛图》。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次举行教研活动,商定整本书阅读策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语文组教师不仅深入研究文本,更是从“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出发,结合整本书阅读的准则要求,针对学情,确立了《河洛图》整本书阅读计划。主要包括:阅读目标、课时安排、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分为阶段性活动和成果性活动两个部分。科学化、精准化、多维度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河洛图》。

高二语文组教师率先阅读

高二语文组《河洛图》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

李强老师读后建言献策

《河洛图》整本书阅读策略规划

《河洛图》走进语文课堂,依托平板阅读效果显著——实践篇

依据《河洛图》整本书阅读规划,实施阶段正式开展。语文教师依托平板,全年级统一推送《河洛图》电子版书籍,并借助智慧课堂,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展,适时发布探讨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分享。同时,依托平板,在学生阅读的不同阶段推送与本书相关的评论性资料,如《河洛图中的世道人心》《李佩甫长篇小说河洛图:家族传奇中的家国情怀》《茅奖作家李佩甫扎根中原,重绘河洛图——时间有眼,传奇难寻》等。人物形象思维导图、故事情节思维导图、人物评论、故事情节分析、文化探寻等,形式丰富、内容精彩,学生们在读后、思后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二年级疆部学生于3月27日参加了我校举行的中原文化研学活动,走进康百万庄园,感受河洛文化,领略中原华彩。每位同学都完成了研学报告。高二(7)班的热伊莱同学在研学报告中写道:康家的家族史让我知道了注重知识、为人低调、留余、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这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传承下去的中原文化。高二(1)班的罗瑜在研学报告中写道:康氏家族的“字墨”之风、康秀才的文化传授、康家后人的文化认同等都植根于士大夫的文化信仰和中国先哲的人文精神,康氏家族的传奇故事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这正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依托平板进行《河洛图》阅读交流

《河洛图》人物关系思维导图

依托平板推送《河洛图》相关评论性资料

高二年级疆部学生参加康百万庄园研学活动

师生问卷全面调查,深入明晰阅读体验——调查篇

为全面了解语文组教师及学生关于《河洛图》的阅读体验,我校开展了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和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调查,学生问卷涉及对整本书阅读和《河洛图》阅读两种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整本书阅读很重要,对整本书阅读很感兴趣,但由于课程负担重,与此相关的内容开展的较少。《河洛图》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多数同学已经完成整本书阅读,55%的学生认为《河洛图》的阅读会让自己接触到新的文化知识,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书中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对自己吸引较大。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显示,67%的教师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内容,在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面,读书报告展示会和建立动态阅读档案较为重要。调查问卷科学、全面地呈现了师生关于整本书阅读和《河洛图》阅读的现状,为今后整本书阅读的开展提供了改善依据。

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学生《河洛图》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情况调查报告

共研《河洛图》,共享读书乐——分享篇

4月12日下午,高二年级举行了《河洛图》读书交流会,同学们踊跃参加,从不同角度深入文本,分享交流,展现了学生精读、研读的风采。临危受命的周亭兰让学生看到了中原女性身上的优秀品质;康秀才让康悔文上街买“仁义礼智信”的情节让众多学生印象深刻;康秀才教给康悔文的最重要的的两个字:留余让学生看到了整个中原文明的缩影;还有盗亦有道的断指乔,通晓麦子属性、义薄云天的仓爷,冷静深沉、身怀绝技的马从龙,身手不凡的泡爷等等,学生们侃侃而谈,有理有情。最后年级共选拔出六位学生代表参加学校举行的读书分享会。来自高二年级的康家豪、李一猛两位同学荣获校读书分享会“最受欢迎分享人”。

高二年级各班级开展《河洛图》读书交流会

高二年级学生代表参加我校举行的《河洛图》整本书阅读分享会

读《河洛图》看中原儿女豪气人生,承家国志观中原文明文化缩影。正如《河洛图》一书的腰封中说到的:“展现财富神话背后的人心轨迹,运命倾轧下的商业韬略,解读一个家族颠沛沉浮中的生存智慧,深刻透视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河洛图》一书中彰显出的传统文化精义正是中原文化的根本内核所在。《河洛图》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能够让新时代的中原青少年深悟中原文化、传承家国情志,透过整本书的阅读照亮自己的生活!

供稿人:张蒙

附高二年级学生读《河洛图》有感文(部分):论康家制衡中的中国智慧

高二(5)班李一猛

我想谈谈我对《河洛图》这本书感触最深的一些地方。一本书,我们总能从故事中发现自己的影子,触发独特的人生体悟,进而发掘出其厚重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康家再多重关系中的制衡,以及制衡中体现出的深沉的中国智慧和精神。康家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它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权势的压力和关系的抗衡。但在各种各样的对抗中,康家总是能找到一种制衡的交织点,或者一个平衡的位置,以这个坐标为起点,不断向上向内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自觉,一种积极的流动能量,最终成就一个家族的枝繁叶茂。

康家所面对的困境和对抗比比皆是,就比如有横行一方的匪帮,有靠着皇家荣宠或依傍权贵上位,如苏海萍那样的贪官污吏,还有那些压榨鱼肉百姓的军队,这些朝堂或江湖的关系、势力,不断交织,错综复杂。而康家恰恰在这种艰险的关系网中,找到了一个精准的立足点,来平衡、斡旋各方势力,既能保全家族的权利,一连富了十二代,又保全了道德准则,守护了做人做事的良心。这就是一种平衡或者制衡的智慧。

那为什么康家会有这样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打通官场与民间的智慧呢?我想这就是康家几代人沉淀下来的,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舍身取义的康秀才开始,康家的文化认同就是极其正确的,这种认同其实源自中华传承数千年的士大夫精神,一种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力量、道德追求。康家正是把这种知识分子的文化和伦理追求,融入到了家族商业帝国的经营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晋商、徽商的豫商精神,一种看重实利但更懂得正身端己、成全他人、心系苍生的文化自觉。康家这种朴素的生命观,胸怀天下的精神品质,构建出了一种家族的文化认同,一种豫商的精神品位,镂刻着河洛文化与中国智慧的印记。

抚卷思今,环顾当下,面对某些标榜所谓民主自由的大国的文化入侵,我们中国人更需要坚守这样的力量,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呐喊。在传承和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自己的精神,挺立自己的脊梁。而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我们都会在社会中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也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独特的身份定位和文化自信,找到平衡的坐标点,过上包容而豁达的人生。

论宋海平与其性格矛盾性

高二(9)班郭雨杭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二(9)班的郭雨杭。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河洛图》中宋海平这一人物的看法,还记得初次打开《河洛图》是在一个炎炎夏日的午间,正被酷暑弄得昏昏欲睡的我无意间打开了《河洛图》,其中那引人入胜的故事,那发人深思的哲理,那刻画的细致入微的角色,无不令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可越当我往后看越是对宋海平这一人物感到厌烦,从他无缘无故对康家的迫害,到他贪生怕死,鱼肉百姓,再到他无情无义逼死一品红,哎!这世间,怎会有如此人物!!!以至于我在看到他被马从龙刺杀时,不禁大呼过瘾之余还不忘对他临死前流露出的深植内心的懦弱表示一丝不屑。

当我再次打开《河洛图》时我却看到了另一个宋海平,他自黑暗中走来,低喃着对我讲述他的故事,他出自宦官家庭,造就了他对于权力,金钱的无限渴望,也造就了他最终的悲剧,可他同时也是一个可怜之人,他靠告密升官,终日惶惶不安,他初始对一品红有情有义,可因为康家的多次争吵以及黑暗世间对人性的蚕食,终酿成悲剧,他将自己献给了黑暗社会,最后却落得惨死家中,人人唾骂,他或许也曾有过“莫笑少年凌云志,曾许天下第一流”的凌云之志,也许也曾有“若也有神明亦会胜他半子”的豪情壮志,他在少年时,是否也曾浅吟“凤兮兮归故乡”他何尝不想回头,只可惜已沾满无数鲜血的手却再也握不住飞舞飘零的花。他奉行“弱者才在乎耻辱”“必将百信奉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处事原则,他对自己的这些美好想象只能寄托在戏中,“手执一鞭,千军万马,手执一浆,万顷波涛,手执一扇,八面来风,手执一绢,桃花一树”这种对戏的扭曲的病态的以至于有些癫狂的痴迷正体现出他内心的空虚,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挣扎以及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也正因此,才使宋海平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我们之所以对宋海平在厌恶之余还抱有同情怜悯,正是因为他身上的人性扭曲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那些时代的剪影。

“人生如戏,戏又何尝不是人生”,宋海平戏里戏外都在满足着自己的欲望,最终落得如此下场,那我们呢,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生?或独善其身,或追逐名利,一切尽在不言中。最后以史铁生先生的一句话作结:“我什么也没忘记,但有些事,只适合珍藏。”

以“仁义礼智信”精神,滋养河洛文化

高二(13)班哈拉哈提·叶尔肯别克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我分享的主题是《以“仁义礼智信”精神,滋养河洛文化》。

《河洛图》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康秀才教康悔文识字。康家不断变卖财产供儿孙读书,终于供出了两个进士,但好景不长,儿孙先后死于“愚直”和“愚忠”。连失子嗣的康家大老爷康秀才嘴里喃喃地重复着一句话:“书把人读了。”

起初周亭兰找康秀才给康悔文识字,康秀才是拒绝的,儿孙皆死于“字墨”,他不敢再让重孙走上老路。周亭兰说:“活人是不用书的,但要活的好,心里就得有一盏灯。书就是心里的灯,它是照路的,您老人家不也说书里有尺子,那是量人的,就是苦,也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歹。”

听了孙媳妇的一番话,康秀才给康悔文开馆授课,但并不是教他识字断字,而是让康惠文“上街买字”,在实际体验中讲述“仁义礼智信”的道理。重视后人的启蒙与教育,正是康家连富十二代的原因。

康秀才让康悔文上街买字,康悔文在街头撒钱救济逃难的人们,“仁义礼智信”中的“仁”字当先,悔文成功买回了“仁”字。又让悔文借钱,深切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启蒙开始就以“仁”为基,以“信”为本。

长大成人的康悔文秉持康家为人传统,坚持以“仁”“信”“直”的理念经商理财,使康家的产业不断壮大。与任何人的交道与往来,康悔文始终守着“仁义”二字。康悔文是在以河运经商,但与此同时也是在以他的方式传递“仁”的理念,输送“义”的精神,而这种商业经营背后的文化经纪,才是康家从无到有的制胜法宝。

在郑州学习的这两年,我深切感受到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们新疆,有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母亲,她叫阿尼帕,她用尽全部积蓄和精力抚养了6个兄弟姐妹和10个孤儿。漫漫人生路,她用博大的母爱把这些孩子抚养成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和各民族文化精神的契合和融通。

康氏家族的种种作为都有一个精神系连,那就是恤民效国的家国情怀。康家把“修身齐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立家之本,并以这样的方式体现着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这是康氏家族走向致富的最大秘诀所在,也是中原文化的魅力所在!

谢谢大家!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

《河洛图》读后感

高二(16)班杨子健

近日我阅读了一本小说《河洛图》,其中,《河洛图》里的“书把人读了”,“借一个活法”“长了牙齿的雨水”“算盘的舞蹈”“提着微笑行走”等等叙事的现实性与传奇性相交融,既有残酷现实,又不乏精神的诗意,建构出一个让人自足、自洽、沉浸的艺术世界,达到了这样的魔术能力。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其中康家的财富神话的经营之道。

据书上讲,河洛康家发迹于明朝末年,直到清朝末期才逐渐销声匿迹,前后兴旺发达近余年。《河洛图》虽仅讲述了康家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但也足以反映这一大家族在打造自身财富神话中体现出的一系列经营之道:第一、经营品牌,完善服务;第二、首开资本经理人制度;第三、善于留余,惠人利己;第四、深谋远虑,及时存粮;第五、洛作智水。这些经营之道体现了非常值得借鉴的人文思想,可以说,做生意永远是先做好人,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然后才能谈到财富的获得。“留余”的经营理念是康家生意做大做强的王牌,在其开拓生意版图中,多次运用这个理念,可谓屡试不爽。

“留余”理念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即给人情面就是给自己情面,凡事留有余地、不可做绝。如前所述,康悔文幼时通过以撒钱救济受灾群众的方式完成作业,这令康秀才非常满意。康悔文婚后第三天,康秀才又正式告知他留余的理念。在康秀才看来,财富少了,会困顿;多了,会腐烂。会挣钱的人,要先学会撒钱。康秀才说:“我是在家里遭了大难,痛定思痛之后,才明白了这两个字的深意。‘留余’二字,出自宋朝进士王博大。此人字幼学,号留耕道人。幼学先生的《四留铭》曰,‘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大凡世间,立志不难,穷其志也不难,难在‘留余’。东林学士高攀龙也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叹道,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撒钱之道,就是‘留余’。”对于经商之家来说,把这个“留余”思想贯彻到位后,方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乃至万众归心。康家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在日后一次次重要事件中,正是这一理念的运用,让康家做大做强起来。

康悔文第一次独自带队出门来到山东兰水城买卖粮食,掌舵的泡爷是水上蛟龙、陆地赌徒。泡爷在崔福赌场输到出老千被人打折腿,绑到树上示众。康悔文为了营救泡爷,不得已投入崔福设下的圈套,但好在康悔文有已对他产生好感的崔红暗中帮忙,加上师傅马从龙的及时露面武艺超群镇住了场子,最终斗胜了崔福。按赌约,崔福要搭上整个赌场,但康悔文谨遵不得涉赌的祖规,此次涉赌完全是为救人的迫不得已。他此时的行事风格便体现了“留余”理念:拿出十两银子让崔福在附近租个门面,这样再来时便有了落脚之处。而赌场仍由崔福崔红兄妹打理。如此,既顾及了崔家兄妹的颜面,又把山东一带的生意版图确定下来,并直接培养了代理人。

康悔文在江宁府拿下玉生意也是“留余”理念的成功应用。本来经过一系列风波,康悔文与晚香已情投意合,支付一定赎金后就可带走晚香。但云南来的岩先生带着一块尚未开窗的玉石,和妓院老鸨联手做局,让康悔文参与赌局。这块玉石以20万两银子押在江宁府著名的珠宝店“玉麒麟”,若康悔文赢,“玉麒麟”的连老板出重金买下,并且让他带走晚香;若输,康悔文拿出20万两银子,但仍可带走晚香。康悔文为了晚香再次破了赌戒,好在最终他再次获胜。初步估算,这块罕见的大翡翠价值万两银子。

此刻,“留余”的经营理念再次浮现,他是这样做的:“就拿这块玉料价做本,见者有份。岩兄占一股,连老板的加工占上一股,开一家正宗的玉器行……”康悔文的大气瞬间征服在场所有人,乃至轰动整个江宁府。人们惊叹于这个来自中原河洛的青年商人出手大方、经营格局如此开阔。正是因为康悔文凡事礼让三分、给别人财路就是给自己财路的大气理念,才让他一次次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正所谓自助者天助也。

这就是我阅读《河洛图》的感受。

惟愿世人皆具纯粹

高二(18)班王芊蒴

今天站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个人,因为我打心底尊敬的人——颜守志。说起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会下意识感到有些陌生。因为这三个字在全文中出现的次数可谓寥若晨星。但是我就是要这么叫他。我希望大家记住他,记住他叫颜守志,而并非常人叫惯了的“仓爷”。

颜先生守志,守的并非是什么家国天下的大志,而是他悬于心上的、独为己有的志。若是让我为他的性子做总结,我且斗胆一言,他是个纯粹的人。我总认为,当今世上,无论是正义的纯粹亦或是邪恶的纯粹,都是比常人要高出一头的。而他,毋庸置疑是前者。

我说他纯粹,大抵是受他高风亮节的风格和刚正不阿的志气所影响,但我们都知道,《河洛图》中是没有完人的。颜先生遇事也并非次次果决,他也会怕,也曾悔,也会有自己的所思所欲。我尊敬他,是因为我认为他是《河洛图》中最勇敢的人。他是勇的,他明知事事险恶与己不利,却仍然坚守于自己的信仰前,毅然决然,不曾挪动半步。哪怕寒光架在了脖子上,火舌舔舐到了胸前,也撩不动他的一席长衣。他也是敢的,在执掌粮仓之时就敢于一只公认的“粮仓天敌”相依为命,明知上头的一窝大老鼠动不得,却单骑奔走,也要揭露他们隐匿起来的罪行。

回想初读初见,他是意气风发的仓爷。一杆秤称的是公平,一口价出的是道义。再见再读,他奔走于郊外小路之上,心乱如麻,几声叫冤鼓落下,白公公化作血色的光晕,那粮仓也再也不会悄然开出莲花。最后,我读颜守志。我看见他在火海中眼角的晶莹,闻见他心心念念的霜糖豆腐香。

对于严先生,我曾多次幻想过他的结局,却从未想过他在一片银白的棉花海中溺去了身形。在我看来,那可能并不是作者为他安排的结局,而是他在众人的注视下,挺着胸膛走到了终点。

这般走的正直的颜先生,从未干过一件伤天之事,从未做过一次叛逆之行,却仍然在一片灼目的火光中孤身去了。或许,有人会为他的人生而叹息,再得出一个令人心寒的结论——在当今社会,鱼龙混杂,是定然容不下这般彻骨的清泉的。但我所感悟的却恰恰相反。我愿这世间人,皆惧纯粹。我渴望这世界上同他一般的人能更多些、再多些。

我捕捉到金寡妇在颜先生的死讯传开后,并未因为他毁坏了自己商会的名声而满怀怨恨,反而是沉溺于愧疚之中。像她一般的人,既然能被恶人影响至深,自然也可被善人重新拉回正轨。

凡人都有正心、善念,但社会的一次次重压,生活的一盆盆冷水似乎使我们忘却了曾经的执手,也冷却了些许冲动。我们胆怯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你的善与恶都不够纯粹,所以才会痛苦”。当今人们,在内心的犹豫与胆怯之间拉扯,大多是痛苦的。

因此我所希望的就是如颜先生一般的人能更多些,哪怕一个也好。他们是能为前行者指路的,为迷失者点灯的,是甚至能帮助已经走上歧途的人迷途知返的。我总认为,我们的社会是需要珍惜且增加纯粹的。就像沙漠中,如果只有一汪清泉,想必很快便会被人瓜分殆尽。但如果是千千万万条清流化作江河湖海,交错纵横,必然会开辟之流,是沙漠化作绿洲。

毕竟,没有生物不愿追逐光亮。如果人人都抱着消极避世的心态,那堆积的渔群怕是再难有越过龙门的了。

我始终相信,哪怕世界纷纷扰扰,人心错综复杂,只要我们都拿出勇气来,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粹,无论结果如何,沿途总会赏心悦目,浪漫知足。

巾帼“亭”帷,浩气如“兰”

高二(20)班康家豪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高二(20)班的康家豪。这一段,学校引领我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我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本,探索主题内涵,感受历史演变,获益匪浅。今天,我想给大家探讨《河洛图》中周亭兰这一女性形象的丰富内涵。

周婷兰作为《河洛图》一书的主线人物,对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主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年纪轻轻就带着幼小的康悔文四处奔波经商,一手扶持了落寞的康家,并为后世子孙留下致富秘诀。康家的兴盛离不了周亭兰,她的贡献足以让康家后人称颂百世,可为什么文中她多次强调“不立牌坊”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她尚道义不爱慕名利。她长在大富大贵的周家,从小读书,懂的做人立身之本,加之本性善良,有魄力,相比于名利那样的身外之物,她更看重的是“仁、义、礼、智、信”。

二是她守儒礼重名节担大义。她避讳后人得知她与断指乔的神秘关系,使得康家人受耻笑。周亭兰并没有与断指乔有不当之举,二人之间十分微妙。但不明事理的人或许会传些流言蜚语以此来污蔑康家,这是她不允许的。因为她始终坚持一种信念甚至是执念——从不做对不起康家的事。事实证明她确实没有做过,但也正是这一执念,让她有了终身的遗憾。

三是她有情义践誓言。因乔的死她悲恸自责,不愿以此立牌坊再来限制自己。周亭兰确实对断指乔动了情,这其中固然有断指乔个人魅力的因素,但更多是因为周亭兰个人。她年刚过二十便接管康家,半辈子打拼要强,守了三十九年寡,换做是谁都想一走了之。但由于内心那道义、责任,她留了下来,拒绝跟断指乔走。乔死后,她悲痛不已,一是与自己留有复杂关系的人离世,二是她那远走高飞的念头,似乎随着断指乔的头一起断了。立牌坊对一个人来说,既是荣誉,也是束缚。周亭兰对康悔文说:“儿啊,娘这辈子为康家,该做的都做了,下辈子,你还娘一个自由身吧。”她在仙爷庙前那句“乔爷,你的恩情,来世再报”是真心的,或许她来世并不想再当呼风唤雨的大奶奶了,她只想当个普通妇女,爱着一个还在人世的人。

康秀才说:“人活在世上,总想疯一回。”这句话更适用于周亭兰。这个女人背负了太多,始终被“康家”这根线牵着,在本性和责任之间徘徊,诞生了极其复杂的人性。她可以为了儿子去跟一个土匪求情,也可以为了一个口头的誓言毅然披白。性格要强的她内心深处早已被委屈的泪水淹没,但依然坚持着“为了康家”这个信仰,用伟大来形容不为过。

我们也应看到周亭兰身上所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在今日的意义,它不断提醒我们,既要有担当重任的大义,又不能失去人情世故的羁绊。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请方家指正!

联系方式

郑州市三全路中段(高中校区)

联系-

E-mail:zz7zgzb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hy/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