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爇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意广含藏

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

假饶造罪过山狱不须妙法两三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3说法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演说正法:演说,就是没有一定的说法。演说要有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就是你演说出来的法,这主要的地方,就是宗旨,就是精神。为什么说“没有一定的”呢?你演说的时候,应该见什么人,就说什么法。

见高尚的人,要谈“性理”。性,是自性;理,是道理;什么道理?就是“自性的道理”。人人都有自性,可是没能明白自性;见有知识的人,应该谈性理。中等人,应该给他谈“伦理”;世间一切的法,都可以说是伦理,乃至于科学、哲学,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有一种轮回的,这可以说是“伦理”。若遇最没有知识的人,给他讲“因果”;一般没有什么智慧的人,听因果是对机的。所以演说正法,是没有一定的。

在演说的里边有一种艺术,有一种方法。什么方法?你的演词要有“开、合”;本来人不知道有这个道理,你把它开启了,然后再把这道理合起来,有一个结论。光开不合,是有始无终;光合不开,是有终无始。光开、合还不算,还要有“转”。本来往前讲,讲得一般人听了很注目凝神的,你又转弯了,往旁的地方转一转;或者人不注目凝神,因为你讲得乾燥无味,令人听得沉沉欲睡,你这个时候把话题变动一下,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或者讲个什么公案,或者讲一个什么令人听得很有兴趣的。然后“折”,再回到原来的主题上。这是指在讲的理论,要有“开、合、转、折”。

讲演的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抑,就是把声音压低了,很小的声音,这叫你注意了!你如果不注意,根本就听不见他说什么。注意的时间久了,会觉得疲倦,精神也不集中了,听不见他究竟讲什么。头一句,你还注意挨近,但时间一久,他这么小的声音,就会不注意了;这时候你就“扬”,把声音扬起来,大声一点。声音扬起来,有的人听得就像是在吵架,又不愿意听了;这时你就“顿”,把声音停止。他一听不到声音,又会注意了;这时候就“挫”,你再给他来回讲几遍。你看!一个声音,若用得对了,就令一切的人想不听你,也都不可以的。演说有这么些个方法。

初善、中善、后善:由释迦牟尼佛最初发菩提心,乃至于出家,这叫初善。出家之后修行,经过种种的苦行,这是中善。由成佛之后,又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乃至于到涅槃,这是后善。

这也可以说:由释迦牟尼佛在凡夫地位的时候,发菩提心出家,修习佛法,求成佛道,这叫初善;凡夫的地位,就是你、我和现在一切众生一样的时候。由修习佛法之后,就行菩萨道,布施自己身、心、性命、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而利益一切众生;在行菩萨道这三大阿僧祇劫期间,这叫中善。乃至于今生,释迦牟尼佛开悟成佛,这叫后善。

又可以说:第一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初善;第二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中善;第三阿僧祇劫所修的功德,是后善。怎么样讲,都可以的。

其义深远:佛在初、中、后善不同时期所演说的正法,有本、有迹。本,是“本门”;就是佛最初的发心。迹,就是佛示现的种种行门──行门,是所修的法门;这期间所经过的,是非常之深、非常之远。佛演说正法,说他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切的经过;其语巧妙:佛说法的时候,言语非常巧妙。怎么叫巧?佛所说的法,正对所化的机。妙,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所说这个法是什么呢?

纯一无杂:纯一,是单单一样,没有参杂其他的法门。这是什么法呢?告诉你,是个顿法,圆顿之法。这个圆顿之法,具足清白:具足,就是无欠无余;你说多,他也不多一点;你说少,他也不少一点。清,是清净;白,是一种光明。梵行之相:梵行就是净行;梵行之相,就是清净行的样子。

为求声闻者:声闻是二乘人;二乘有两种,一种是声闻,一种是辟支佛;辟支佛又叫缘觉。声闻是修四谛法而开悟的,是闻佛声音而开悟的。声闻是小乘,小乘是佛教的一个初机,是最初学佛法的人;以后学的时间久了,在佛法薰修得深了,由三藏教而经过方等、般若,才回小向大,渐渐进入大乘的法门里边来。

说应四谛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是佛最先说的。佛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五比丘一听见这个法门就开悟了。闻见佛的声音而悟道了,所以叫声闻。他修苦、集、灭、道四谛法,度生老病死:把生、老、病、死苦都度脱了,都离开生、死,了生脱死了。究竟涅槃:得到究竟无余的涅槃。所谓“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经办完,所修的清净行已经成就,不再受生死。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支,“无明”和“行”,是“能引支”,就是能引起来,生以下的缘;“识、名色、六入、触、受”,是“所引支”;“爱、取、有”,这三支是“能生支”;“生、老、死”,又是“所生支”。这十二因缘又和四谛法来分析,“能引”和“所引”七支是属于苦谛,“能生”和“所生”是属于集谛,“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是属于灭谛,你再观这十二因缘,就有一种智慧,这就属于道谛。这是以十二因缘来配合四谛法,有这样的关系。

十二因缘,是缘觉和辟支佛修的;辟支佛有两种,有一种是缘觉,有一种是独觉。如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修十二因缘而开悟证果,这叫缘觉。若生在无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证果;因为是他自己了悟,所以叫独觉。他“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他在深山穹谷之中,在岩穴里边,春天看见万物生长;所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欣欣,是欢喜的样子;向荣,就是开很繁荣美丽;涓涓,是流水的声音。他春天看草木都非常欢喜,都开得很美丽的,那个水泉这么涓涓的向前流去;这个时候,万物都得它生长的时候,如我,我这一年过了,又少了一岁;一年过了,就少一年;如果不成道,你说有什么意思呢?没有意思。所以在山里头,他就发奋修行用功。

最初他打坐的时候,我告诉你们,这个腿也一样痛的,不过他忍着!所以,修行是要忍人之所不能忍的。就坐着那地方也不动,一天到晚都参禅打坐,就研究无明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有这无明?他研究十二因缘,有了无明,然后就造出来这种行业;有这种业了,然后就有了识;有识,就有名色了;有名色,就有六入;有六入,就有触;有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死。这么研究来、研究去,啊!豁然他开悟了!他知道原来他的鼻子孔还是从下长着的;他本来不知道鼻子孔究竟长得是冲下、是冲上?现在他知道了!

这是个疑问,你也可以问一问你自己:鼻子孔究竟朝上、朝下?那么他开了悟了,他知道自己头上边长的有头发。很奇怪,他又知道了:这是一个“九孔常流不净”的身体,终究是会归于变灭的;在这个时候,他了悟万法生生灭灭的原理,于是他证果。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为这一切的菩萨,就应该说六波罗蜜法;六波罗蜜,是菩萨所修的。菩萨是行菩萨道的,是自利利他的,甚至舍己为人。本来地狱是苦的,人人都知道下地狱是不好,可是菩萨看见地狱众生受苦,他也就跑到地狱去,陪着众生来受苦,这叫舍己为人。陪着众生受苦,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好处?对于自己,是没有好处。他到那里,给受苦的众生来说法,令受苦的众生发菩提心;众生一发菩提心,就会离苦得乐了。所以菩萨不怕一切的苦,而去教化众生。

你不要听说“观自在菩萨”,就以为菩萨都很自在;有很多菩萨都很不自在的,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去救度众生。为什么他这样子?他要行六度、万行,要立功、立德。菩萨也要做功德的,他救一个人,就等于救出他自性里边的一个众生;他若没有度这个人,他自性的众生就没有度。所以菩萨要做布施,又要持戒、又要忍辱、又要精进、又要禅定、又要修般若;六度少一度,菩萨也不圆满,所以要六度并行。要忍辱,他或者布施给人家一些个东西,对方说:“你给我这个东西干什么?我不欢喜!”甚至于布施人家一点钱,人家说:“哼!你钱太多了!你给我,我不欢喜要!”这种情形是很多的,菩萨行菩萨道,是不容易的。

行六度波罗蜜──六种到彼岸的方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诸菩萨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一切种智:得成佛果,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属于“空”的一边;道种智,是属于“假”的一边;这还是两边。一切种智,就是中道了义,不落于空、不落于有,是属于中道。

佛就是成一切种智,“成”就是“证”,就是证果、证得的意思。说“成了”,也就是“证了”,证果了;成佛了,也就是证佛果了。所以,成一切种智,就是空、假、中三谛,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的智慧,三智圆融!现在说的“一切种智”,也就包括一切智和道种智在内了。

F2引二万佛同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前边说“初善、中善、后善”,我用释迦牟尼佛来作比喻;本来不单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这样子。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在第一位日月灯明佛之后,又有一位佛,名字也叫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其后在这第二位日月灯明佛之后,又有一位佛,也叫日月灯明佛。为什么叫日月灯明这名字?

这个名字又光明、又有智慧、又有定力,所以顾名思义,这一位佛是戒、定、慧三学圆满。戒、定、慧,叫三无漏学;有戒就不会漏,也就无漏了,有慧也无漏了,有定更无漏了;这样子得到无漏,这叫三无漏学圆满。

佛都欢喜这个名字,所以第一尊佛叫日月灯明,第二尊也叫日月灯明,第三尊又叫日月灯明,不单第三尊;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像上边所说佛的名字这样子,二万佛统统都叫日月灯明。你看!这个名字一定是很响亮的,所以二万尊佛都欢喜这个名字,都是这个名字,他们的名号都是日月灯明。

又同一姓:不但同一个名字,而且还都同一个姓。日月灯明佛,有两万这么多,这两万尊日月灯明佛,都同一个名字、同一名号,又同一个姓;名字是日月灯明,号也是日月灯明。在这个时候,名字和号没有什么分别,名也就是号、号也就是名;姓就不同了。姓什么呢?

姓颇罗堕:他的姓,就叫颇罗堕。颇罗堕是梵语,此云叫捷疾,就是很快就成佛了。你姓这个姓,大概也很快就成佛了;可惜你没有姓这个姓,所以很慢的。又译作利根;言其非常的聪明、非常有智慧。智慧和聪明怎么样来的?是从修行种种的法门而来的,习学经典、读诵大乘。又有一个翻译,叫满语;言其所说出来的言语,都是圆满的道理,所说出来的,都合佛法。“颇罗堕”有这三个意思。

弥勒当知:文殊师利菩萨说,弥勒菩萨,无能胜菩萨!你应该知道,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初佛,就是第一尊日月灯明佛;后佛,就是那两万尊佛的最后一尊佛。都是同一个名字,叫日月灯明。

十号具足:日月灯明佛,是佛的一个别名;这十个号,是十方诸佛一个通名,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尊佛,都有这十个名号,所以叫通号。

所可说法:每一尊佛所应该说的法,初中后善:或者初善、中善、后善;他最初发菩提心修的善,中间修行发的善,乃至于成佛这最后的善;这些法,佛已经都说了。

F3引最后佛同 分三

G1曾见事与今已同 G2曾见事与今现同 G3曾见事与今当同

今G1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在这二万佛的最后一尊佛,他没有出家的时候,有八王子。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儿子,就叫罗睺罗;这位最后日月灯明佛也有儿子,有八个;这八个儿子,各有其名。这尊佛的儿子叫什么呢?

一名有意:第一个儿子,名字叫有意;就是有大道心的意,有发大乘道心的思想。

二名善意:第二个儿子,名字叫善意;善意是对恶意而说的,因为他没有恶意,所以他善发菩提心、善发大道心。

三名无量意:第三个儿子,名字叫无量意;他就发无量菩提大道心的这个意。

四名宝意:第四个儿子,名字叫宝意;就是能发菩提心,能发自性最宝贵的这种意、这种思想。最宝贵的思想是什么?也就是发心求成佛。

五名增意:第五个儿子,名字叫增意;就是增发菩提的心意。

六名除疑意:第六个儿子,名字叫除疑意。修行就怕有疑心,你若有疑心,就会走错路。所以才说:“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修行的人,不要生一种疑惑的心;这疑惑心一生出来,前途就会迷失正路。迷失正路,就会入危险的道路去;所以要除疑意。

七名响意:第七个儿子,名字叫响意;言其修行大乘法,如谷应声。好像山谷,你这么一叫“张先生”,那个山里边回应一声“张先生”;你说“李先生”,它也说“李先生”;这叫如谷应声。你这儿发菩提道心,也就如谷应声一样,佛就知道了。

八名法意:佛的第八个儿子,名字叫法意。

是八王子:佛这八个儿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每一个都是很尊严的,都有威风、有德行,各领四天下。四天下,就是一个须弥山、四大部洲、一个日、一个月。

是诸王子:这八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听见他父亲已经出家做了比丘,并且又成佛,得无上正等正觉。

悉舍王位,亦随出家:这八个儿子也都要出家,也都不做皇帝了;把国家、城也舍了,把最美貌的宫娥妃嫔都不要了,也随着最后这日月灯明佛出家了!发大乘意,常修梵行:发求大乘的志愿,常常都修清净的梵行,不休息而常精进来修行。皆为法师:佛的八个儿子,都做了法师,到处去讲经说法。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已经在千万佛的地方,种一切的善根,做一切善事,供养三宝、恭敬三宝。这八个王子,都是修供养、行菩萨行、修佛道的,所以说是发大菩提心。

G2曾见事与今现同 分二

H1现瑞同 H2疑念同

今H1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是时:在这时候;就是这八位国王也都出家的时候;最后这尊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就说大乘的经典,就叫“无量义经”。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部《无量义经》,是教化所有菩萨的一种法门,是诸佛所护念的。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日月灯明佛说完《无量义经》,就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和菩萨、罗汉,这些大众的里边,结上双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就入无量义三昧的定,身也不动、心也不动;身心不动,这就是入定的一种表现。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这时候,天上就好像下雨似的,可是不是下的这个雨,下着曼陀罗华。曼陀罗华,就是一种小白花。又有摩诃曼陀罗华:就是一种大白花。这小白花和大白花配合起来,香气扑鼻,地也都被这花铺满了。又有曼殊沙华:就是小的红花。摩诃曼殊沙华:就是大的红花。这四种花,就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个果位。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而这些花都散在佛的上边,和在法会一切的大众身上。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就是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六种的震动;这六种震动,就是震、吼、击、动、涌、起。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时在这法华会上,有比丘僧、比丘尼,又有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都有。天、龙,夜叉:就是鬼。乾闼婆:是玉帝那儿的乐神。阿修罗:是无端正,又是无酒,没有酒喝。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紧那罗:也是玉帝那个地方一个乐神。摩睺罗伽:是大蟒,就是很粗的那种的蟒蛇。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和这小国的国王,还有转轮圣王等等,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等”,就不只这么多,提出来这几个名字,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能每一个名字都提出来,所以说是“等”。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这一切大众,从来也没有看见,从来也没有听见,所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那么,现在因为已见、已闻了,所以就都欢喜了!大家一看见日月灯明佛现出神通来,大家都欢喜合掌,一心观佛:只有一个心,来看着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从眉间放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从佛的这个世界,向东方照过去,照到万八千那么多的佛土。这万八千佛土,也就表示十八界。前边六种震动,表示六根震动;这六根又有六尘,又有六识,合起来也是十八界。靡不周遍:所有有佛的地方都照到了,都没有照不到的地方。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和现在法华会上的大众,在看见释迦牟尼佛由眉间白毫相光所放的光,有这六种的瑞相,境界都是一样的,都是见着这么多的佛国土。

H2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文殊师利菩萨又叫弥勒菩萨说,弥勒当知:弥勒仁者!你应该知道!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在日月灯明佛的法会中,有二十亿这么多的菩萨,都是愿意听佛说法的。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这一些大菩萨,见着日月灯明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他们也都从来没见过的。欲知此光所为因缘:这二十亿菩萨心里也生出一种疑惑,也不明白,都想要知道这个光的因缘;为什么佛放这光?有什么因缘?

G3曾见事与今当同 分五

H1因人说法同 H2时节同 H3唱灭同 H4授记同 H5灭后通经同

今H1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当时在法会中,有一位菩萨,名字叫妙光,有八百这么多的弟子。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在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从无量义处三昧就出定了!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因为这因缘,他对妙光菩萨说大乘的经典;名妙法莲华:经典的名字,就叫《妙法莲华经》,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部经典,是教化菩萨的一种法门,是佛所护念。

H2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灯明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六十小劫:经过六十小劫这么多的时间。六十小劫,说长、也不算太长,说短、也不算太短;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是一个劫;这个劫集成一千,是一个小劫。你想一想,这六十个小劫是多长时间?可是,我们“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也可以说是“一念万劫,万劫一念”。虽然说四王天的一昼夜,就是我们人间五十年;忉利天的一昼夜,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可是他一昼夜,就觉得是很少的时间。人打坐的时候,若不打妄想,坐了一天,觉得像几秒钟似的;你若打妄想,坐着几秒钟,一定觉得好像不知多少年了,总坐不住,就不打坐了。所以一念,可以是万劫;万劫,也可以是一念。

在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时候,他说了六十个小劫。怎么说这么长呢?因为一般人都入“乐听三昧”了,所以佛虽然说法,也在三昧中说法。在定中说法,经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也没起身。

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在这法会,就有二十亿菩萨,和天龙八部、一切的鬼神,以及阿罗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也坐在这里听法。

六十小劫:也听了六十小劫。好像我们这儿听经,你若一心注意,注目凝神的听经,讲完了这一部经,你觉得是很少的时间;你若不是注意听经,怎么样?你一边听经,一边打妄想:“唉!还讲不完!还有多少时间呢?”就好像果修以前说的,打坐的时候,不是打坐,就等着那个引磬敲;引磬“当──”一声,她这回解放了!你若尽等着这个,怎么能用功打坐呢?所以觉得这一坐,就很长的时间,腿也痛,腰也酸;你不想这个都没有事,腿也不痛,腰也不酸了!你问谁痛、谁酸?一问,就没有了!

所以六十小劫,大众坐到一起,身心不动:身也没有晃一晃、摇一摇,心也没有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听日月灯明佛说法,觉得这六十小劫,就好像吃一顿饭这么多的时间。

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这时候,在这法会里,没有一个人或者是身、或者是心,而生懈怠与疲倦。懈,是懈怠,就要去休息休息;倦,就是疲倦,就要去睡觉。在这个法会的大众里,是没有人想要休息的,也没有人想要睡觉的。

真是听经的人,不会觉得坐这地方好辛苦的;你坐这个地方听经,越听越高兴、越听越欢喜,啊!这个法真是妙,妙不可思议!若不是真正听法的,坐到那地方,腿也动弹,手也动弹;本来没有风,他觉得好像一阵风把他吹得东摇西摆,这么乱摇乱晃的;或者就站起来走走,或者向东看看、向西看看;这都是没有真正听经的心,没有得到经中的滋味。

若得到经中滋味,我告诉你:就是任何重要的事情,也不能不听经,一定要听经的!“我一天没听经,我一天就不吃饭;两天不听经,两天我不吃饭!”若这么样子,和你自己来斗争一下,就不敢不听经了!不听经,你就怕没有饭吃,所以这是个妙法,你们不妨试试看!谁若不愿意听经,今天我不给他饭吃;你饿他一天,他下个礼拜一就想要听经去;不听经,这天就挨饿了。我所谓不吃饭,就是没有得到这个法食,听经就得到法食了。

H3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于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日月灯明佛于六十小劫,说是经已: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满六十小劫;在会的大众,没有一个人生出疲倦的心。在说完了《法华经》之后,即于:他即刻在梵、魔、沙门、婆罗门:梵,就是梵天;魔,就是魔王;沙门,就是出家的比丘;婆罗门,是印度四种的种姓之一,意译为净意,又叫梵志,这是印度的一种外道,他修清净行的。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宣布一种消息。

如来于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我日月灯明佛,在今天夜里,就要入无余涅槃。中夜,就是晚间。因为佛出世的时候在日间,佛入涅槃就在中夜。日间属阳,表示佛出世就好像有太阳光普照世间;晚间属阴,这表示佛入灭度就好像晚间有黑暗了。不单日月灯明佛是这样,每一位佛都是这样,在日中出世,夜中入涅槃。

涅槃,在“唯识”上讲,有四种涅槃;有的经上,又讲有三种涅槃。以前讲过四种涅槃,没有讲这三种涅槃。什么是三种涅槃呢?

第一,性净涅槃。性,就是自性,净,就是清净;这个涅槃就属于法身德。佛有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所以性净涅槃,属于法身德。

第二,圆净涅槃。圆是圆满,净是清净;圆净涅槃,就属于“般若德”。

第三,方便净涅槃,这是属于解脱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是如来的三德秘藏。方便净,是“从空出假,非生示生、非灭示灭”;虽然在六道里边而不染,出涅槃而常乐,所以叫方便;他所行所做,都是属于方便净的涅槃。本来这三种涅槃,也就是和那四种涅槃是一样的。

本来这三种涅槃,也就和在《成唯识论》上讲有四种涅槃是一样的。什么是四种涅槃?

第一,自性清净涅槃,也就是性净涅槃。

第二,有余依涅槃。二乘人虽然证果,但是他还有“身”的存在,这叫还有“苦所依”──你有身体,就有苦;没有身体,就没有苦了。你为什么有贪、瞋、痴?就因为认贼作子,向外驰求。你因为有个身体,要为你这个身体,就有贪心、有瞋心、有痴心,都是因为有这个身体;所以,有身体,就叫有苦,这个身体,就叫“苦所依”。所以二乘人的涅槃,叫有余依涅槃。

第三,无余依涅槃。等到灰身泯智,把自己身也空了、法也空了,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了,这叫无余依涅槃。因为他“诸苦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所修的梵行已经成就,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不再到三界来受生死了。有余依、无余依,就在圆净涅槃里边包括着。

第四,无住处涅槃,也就是方便涅槃。

H4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日月灯明佛宣布入涅槃的消息,时有菩萨,名曰德藏:当时有一位菩萨,名叫德藏;他的德行非常圆满。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日月灯明佛在大众里边,就给德藏菩萨授记。怎么叫授记?没有到来生,在今生预先给你来生授一个记莂的名号,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什么什么名字。”这叫授记,又叫悬记,又叫预记。悬,就是在空中悬着,还没有到落地时候,所以叫悬记;预先告诉你,所以又叫预记。

告诸比丘:日月灯明佛就告诉这一切的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这一位德藏菩萨,等我入涅槃之后,他应该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佛号为净身如来;“多陀阿伽度”就是如来,梵语叫达他歌达;“阿罗诃”就是应供,也就是阿罗汉;“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本来佛有十个名号,这只举出三个来代表。

H5灭后通经同 分三

I1正明入灭 I2明灭后通经利益 I3结会古今

今I1

佛授记已,便于中夜,入无余涅槃。

佛给德藏菩萨授记之后,在这天半夜,正当子时的时候,佛就圆寂了。

I2明灭后通经利益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佛灭度后:在佛灭度了之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妙光菩萨就受持、读诵、宣说《妙法莲华经》,经过八十小劫那么长的时间,为人演说:他给人讲解《妙法莲华经》。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日月灯明佛有八个儿子──有意、善意、无量意、宝意、增意、除疑意、响意、法意,这八王子都拜妙光菩萨做师父。

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光菩萨就教化八王子,使令对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都生出一种坚固不退转的心;只向前进而不向后退,只有精进而没有休息。八个王子都拜妙光菩萨做师父,妙光菩萨尽上师父的责任,一天到晚教这八个王子不要躲懒偷安,不要去睡觉,不要去偷吃东西!就这样来督责八个王子。你看!做王子的出家,都要勤俭修行;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他并不懒惰,天天在雪山那儿打坐。所以出家人受十方供养,就应该要修道;如果不修道,这是很危险的!不要认为出家太容易了!

是诸王子:日月灯明佛这八位王子,出家之后,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他们修行,修福、修慧都圆满了之后,也都成佛道了!怎么叫修福、修慧?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就是修福;诵持百千万亿佛所说经典,就是修慧。他们受持读诵、供养恭敬,所以修得福足、慧足,然后就得成佛了!

妙光菩萨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做这八王子的师父,教化八王子都成佛了。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这八王子最后成佛的这尊佛,就叫然灯佛。然灯佛是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的,又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而文殊菩萨却是然灯佛的师父。若论起来辈数,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祖;现在文殊菩萨在娑婆世界,又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本来是作师爷爷的,现在又作徒弟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因为在佛法里,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也就好像作戏扮角色似的,世界无论任何的事情,都像作戏;作戏给人来看,看完了,就各归本位。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在妙光菩萨的八百弟子里,有一位专门欢喜求名求利,所以他的名字就叫“求名”。你说怎样?他一天到晚也不修行,呵呵笑,欢喜到外边去跑;跑外边找谁去呢?到那有钱的家里去、到做官的家里去、到富贵的家庭里去,到那些地方攀缘,也不修行、也不念经;他念经,但心不在焉,念了也记不住。为什么?他就有攀缘心;攀缘心重,你念经记不住的。你现在知道应该拿弥勒菩萨作一个借镜,为什么他读不会经典?就因为他有攀缘心、好求名。为什么念经记不住?也因为有攀缘心,有求名的心、求利的心,“名、利”这两个字还没放下;你若放下“名、利”这两个字,读什么书,一读就会了,不用怎么样注意。为什么?你没有其他的心了!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你不去攀缘,那你的聪明智慧就会生出了!

贪着利养:你看这弥勒菩萨,当初也有这个毛病,他贪去攀缘,着住到利养;利,就是钱,这个“利”字就是贪。好像现在的和尚,人家供养钱,封的红包钱多一点,他打开一看,就欢喜了!这叫贪着利养;封的少了,打开一看:“哎!这么少!”这也是贪着利养的一种表现。你要是为道,他供养多少都没有关系,多也就是少、少也就是多;多、少平等平等!所以在佛法里,只要你有诚心,供养少也就是多,多少都有功德;你若没有诚心,供养多也是少。只要用你一种真心来行这供养!

弥勒菩萨就是当时八百弟子中这个求名的,现在还没说明他就是弥勒菩萨,后边才说到,不过我预先告诉你们。

虽复读诵:读,就是对着本子来念经;诵,不要本子来诵经。读诵,好像我们现在这三个出家人,和几位在家人念〈楞严咒〉;一早五点钟起来,就坐禅;坐到七点钟,就念〈楞严咒〉、念《金刚经》、又念《心经》。最好再念念〈大悲咒〉,〈大悲咒〉念二十一遍,求感应;你求什么,就有什么。你会念〈大悲咒〉的,这个讲堂里都变成有一股异香扑鼻,有这种境界;你就念经念成了,也会有一股异香扑鼻。

怎么会有异香呢?你若真诚在念经,就有天女散花,那时候就有一股异香扑鼻;但是也都要有一种诚心,也好像方才我讲供养三宝一样。你要是有诚心,你念一句经,就惊天动地,天地鬼神都知道了;你没有诚心,你念一部经,尽打妄想──打什么妄想呢?我今天念这部经,就会有人送供养给我了!这样一打妄想,就没有人供养了!因为你心里已经要供养;要供养,有也就变成没有了!“有心是妄想,无心是感应”,你一打这个念头,这就叫妄想;你不求供养,而来了供养,那是感应。

众经:不是一部经,不是单单念《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他念很多的经。而不通利:通利,就是记住,记得清清楚楚的,这通利了!你记不住,记了前边、忘了后边,记了后边、忘了前边,记了前后、忘了中间,都念不成;若听人家念,自己跟着人家念,那个功德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明白了吗?所以要自己能念、能通利。通,就是明白,利,就是顺利;这么样子从头一念,一开始念到最终,统统都记得,这叫通利。弥勒菩萨他不通利,记不住,多所忘失:经念是念,念念前边,忘了后边。故号求名:所以他的名字,叫求名。这个名字,我相信不是他自己取的,是旁人送给他这个名,“你求名、求利,就叫你求名菩萨啦!”

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这个人虽然叫求名,可是他也种种种的善根,修种种的行门,修福、修慧;因有种种善根的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也供养无量百千万亿那么多的诸佛、恭敬无量百千万亿的诸佛,又尊重赞叹无量百千万亿的诸佛。

I3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弥勒当知:文殊菩萨说,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当时的妙光菩萨,你知道是谁呢?不是旁人,就是我文殊菩萨。你记得不记得?求名菩萨,汝身是也:那个求名菩萨是谁呀?

就是你弥勒菩萨;你以前就是尽求名求利的,不过你现在把这个毛病去得很多,比以前大有进步了!

E4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弥勒菩萨听见文殊师利菩萨这样讲,把他的根底都给说出来,原来他就是一个求名菩萨;弥勒菩萨已经无我相了,所以他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也没有觉得:你尽讲我的坏处,你真是对我这么样不客气!没有这个思想。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又对他说,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我现在看见释迦牟尼佛所放的白毫相光,这六种的祥瑞,和以前日月灯明佛所现的祥瑞,是一样的。本,就是日月灯明佛那时候;今,就是现在。

是故惟忖:因为这个,所以我思惟、忖度一下,用我的心想一想。其实文殊师利菩萨又何必想呢?他早就知道了,不过是随顺世俗的法,也这样讲,说我已经想过了!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现在释迦牟尼世尊应该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部经名《妙法莲华经》,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D2重颂 分二

E1颂广举曾见以答 E2颂分明判答 E1分二

F1颂一佛同 F2颂最后佛同

今F1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数劫 有佛人中尊 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 度无量众生 无数亿菩萨 令入佛智慧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当时,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里边,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想要再说一说这个意思,所以又用偈颂再重说一遍。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我,是文殊师利菩萨自称。说我曾经记得,在过去很久以前,有无量没有数量那么多的大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当时有佛出世,这是在天、人世间所尊崇的佛,这一尊佛的名字,就叫日月灯明佛。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世尊,就是日月灯明佛;佛演说大乘的妙法时,所度脱的众生,也不知道有多少数目,也是无量那么多。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有没有数量那么多的菩萨,日月灯明佛都使令这无数的菩萨,得到佛的智慧。

F2颂最后佛同 分三

G1颂曾见事与今已同 G2颂曾见事与今现同 G3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今G1

佛未出家时 所生八王子 见大圣出家 亦随修梵行

日月灯明佛在没有出家以前,他有八个儿子;这八王子,知道父亲这个大圣出家了,于是就把国、城、妻、子都舍了,都布施给其他的人,也随着父亲出家修清净行。

G2颂曾见事与今现同 分二

H1颂现瑞同 H2颂疑念同 H1分二

I1颂此土六瑞同 I2颂他土六瑞同

今I1

时佛说大乘 经名无量义 于诸大众中 而为广分别

佛说此经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无量义处

天雨曼陀华 天鼓自然鸣 诸天龙鬼神 供养人中尊

一切诸佛土 即时大震动 佛放眉间光 现诸希有事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当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典,经典的名字就叫“无量义经”。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在大众里,详详细细为大众解释经典的妙义。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佛说《无量义经》圆满之后,当时就在讲经的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结跏趺坐入定了,这个定就叫无量义三昧。

这时候,天雨曼陀华:天上就下小白花和大白花、小红花和大红花;天鼓自然鸣:天上有一种天鼓,也自自然然都响起来了。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诸天和一切的龙、鬼、神,都供养这位佛、供养法、供养僧。在这个时候,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所有诸佛国土,就有六种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在白毫相光里边,就现出很多稀奇的事情。

I2颂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东方 万八千佛土 示一切众生 生死业报处

有见诸佛土 以众宝庄严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见诸天人 龙神夜叉众 乾闼紧那罗 各供养其佛

又见诸如来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严甚微妙

如净琉璃中 内现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 敷演深法义

一一诸佛土 声闻众无数 因佛光所照 悉见彼大众

或有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进持净戒 犹如护明珠

又见诸菩萨 行施忍辱等 其数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见诸菩萨 深入诸禅定 身心寂不动 以求无上道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这个光向东方照去,照多远呢?照一万八千佛土。一万八千佛土,是表示十八界;大地六变震动,是表示六根。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佛指示一切众生,这种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生死业报所在。为什么有业报?就因为我们人起惑、造业、受报。起惑,就生出一种无明;一有了无明,就造出行业;造业,然后就受果报。那么这一位佛,在他的光里边,现出这种种的情形。

又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又看见其他诸佛国土,用种种的宝贝、宝贵的东西,来庄严佛土,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有用琉璃的,有用玻璃的,来庄严诸佛国土,这都是由佛光所照而显现出来的。在佛光中,不仅仅见到一切的国土,这种众宝庄严的美妙;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又看见一切诸天的天人,或者有龙,或者有神,和夜叉鬼等等,乾闼婆、紧那罗:有乾闼婆、紧那罗这个乐神。各供养其佛:天龙八部、鬼、神等众,都发一种供养心来供养这位佛。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又看见有一切其他国土的佛,都发菩提心,自初善、中善、后善,乃至于成佛。身色如金山:佛身的颜色有如金山一样,都是紫磨金色的。端严甚微妙:佛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非常端严,非常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就好像在净琉璃筒中里边现出一尊真金的佛像。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其他国土的无量诸佛,在大众中,就敷布而演说甚深法的意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所有其他世界诸佛土,有很多很多修声闻的众生,因佛光所照:因为日月灯明佛的白毫相光所照耀,都现出来。悉见彼大众: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其他世界所有的这种境界,都看见了。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或者就有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他们住到山深林密、深山穹谷,没有人到的地方。精进持净戒:他们昼夜精进,也不休息。怎么样精进法呢?忘了吃饭,又忘了睡觉,甚至于连穿衣服也忘了。他们所想的是什么呢?就是修道,昼夜六时恒精进。昼夜六时,就是昼三时、夜三时;昼,就是白天,有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三时;夜也有三时,就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他们昼夜六时,常常都是精进的修行,守持清净光明的金刚宝戒。犹如护明珠:就好像龙护持它的龙珠一样。

你们出家人,持一分戒,就有一分的光明;持十分的戒,就有十分的光明;持百分之百的戒,就有百分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从戒、定、慧生出来的。你若不守戒,就没有光明;你想要有光明,一定要守戒的。修行,不仅仅是为的要有光明,乃至于要成佛;你如果不守戒律,就不会成佛的。所以想成佛,一定要守戒律;戒律,是最要紧的!研究戒律,是最重要的。

出家人一定要守戒律,不守戒律,那和在家人是没有分别的;所以想要成佛道,必须要从戒律上来下手。在这《法华经》上,最重要的,就是注重的戒律;守戒律,就不可以随便乱讲话,不可以随便乱说是非,不可以因为你说话,令一切众生生了烦恼。所以说: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苦行当远离,如是行者可度世。

“守口摄意身莫犯”,你要守着口,怎么样守口呢?就是不乱讲话,守口如瓶;守着你的口,就像合着瓶子似的。不要一天到晚,有用的也讲,没有用的也讲,这就是没有守口。摄意,不但你口不说恶言,心里也不动恶念,不想任何人的是是非非。身莫犯,口里不要挑拨是非,心里也不要想是非,你身也不可以犯戒的。“莫恼一切诸有情”,你不要妨碍世间一切的有情众生;不要说人,或者畜生,乃至于一只虫子,也不要令它生烦恼。“无益苦行当远离”,没有益处的苦行,应该远离它,不要去学;无益的苦行,对自己没有益处,对世界、社会上,也没有益处,这都应该远离开它。“如是行者可度世”,像这样子的修行人,才可以教化众生。

所以守持戒律,就好像守持、护着我们的宝珠一样。宝珠,或者是夜明珠,或者避风珠、避水珠,又有避火珠。你若有一粒避风珠,风就没有了;有一粒避水珠,水就不能来了;你若有避火珠,你的邻居都藉你的光,他们的房子也不会着火了。你有这种的宝珠,你是不是要特别注意,要时时都保护着这个宝珠呢?持戒,也就是等于保护宝珠一样。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在日月灯明佛眉间白毫相光里边,又看见很多很多的菩萨,他们修六度。前边是诸比丘持戒度,现在布施度、忍辱度等;这个“等”,就包括持戒、禅定、精进、般若。布施,有财施、法施及无畏施。财施,有钱的,就要布施钱;法施,就是明白佛法的,要布施佛法给人;无畏施,就是帮助人,令人不生一种恐惧心。忍辱,又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行六度万行的菩萨有多少呢?其数如恒沙:有恒河沙数那么多,都把国、城、妻、子布施出去给人。斯由佛光照:这是由佛光照的,所以才见得着这么多的境界。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又见诸菩萨,念玆在玆,昼夜六时都要打坐。你昼夜六时都打坐,这就叫“深入”;你若不是昼夜六时打坐,这就没有深入。修道的人要拿出真心来;你没有真心,怎么能得道呢?你若把真心贡献出来,不但可以得道,而且可以证果、可以成佛。所以要拿出来你坚、诚、恒的心。坚,就是要有坚固心。不是说我今天有了坚固心,明天又变了;一变,就不坚固了。诚,要有诚心,实实在在做去。

恒,又要有长远心;不是就一朝一夕的,要时时刻刻都这样子。我看见有好几个,在去年暑假的时候,很诚心来学佛法,甚至于睡觉的时候,都学习佛法;现在,有的就都忘了。暑假的时候,是一个短短的时间,你发心修行、学道,那是一个“一时”的;你若永远都这样子去修行,这样去学佛法,那才是真的。所以深入诸禅定,就是常常用功修行。

身心寂不动:身心寂然不动,就是入了定了。不是说我的腿痛了,换换腿!或者我的腰酸了,我想往后边那么靠一靠!没有的,身心都不动的。以求无上道:用这种志愿的功夫,来求无上的佛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又看见有很多的菩萨,知道涅槃相。寂灭相,也就是涅槃相;涅槃,就是寂灭,寂灭,就是涅槃。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每一位菩萨,都在他的国土,演说佛法,以这种功德,来回向佛道;演说佛法,也就是增福、增慧。

H2颂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 见日月灯佛 现大神通力 其心皆欢喜   

各各自相问 是事何因缘

尔时四部众:当尔之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看见日月灯明佛显现出来这种伟大的、神通妙用的力量。其心皆欢喜:他们心里都生出一种欢喜;这是欢喜瑞。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每一个都生了一种怀疑心,就自己和自己那么互相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这样子?

G3颂曾见事与今当同 分五

H1颂因人说法同 H2颂时节同 H3颂唱灭同 H4颂授记同 H5颂灭后通经同

今H1

天人所奉尊 适从三昧起 赞妙光菩萨 汝为世间眼

一切所归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说法 唯汝能证知

世尊既赞叹 令妙光欢喜 说是法华经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这时候,天人所奉尊的佛,很安泰的、很舒适的,从三昧就出定了。什么三昧?就是无量义处三昧;起,就出定了。赞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日月灯明佛就赞叹妙光菩萨说,你是世间的一个明眼善知识!世间所有的人,都以你妙光菩萨作眼目!为什么?

一切所归信:因为你是世间所有一切众生所皈敬而信仰的,众生都非常的仰慕你。能奉持法藏:为什么他们仰慕你?因为你能奉持佛法的法藏,能依法去修行,依法去弘扬佛法;你依照佛所说经典的道理,去教化众生。如我所说法:好像我所说的《妙法莲华经》。唯汝能证知:唯独你妙光菩萨才能明白、证得这种的智慧,知道这经中的妙处。

世尊既赞叹:世尊日月灯明佛既然赞叹妙光菩萨之后。令妙光欢喜:令妙光菩萨也生欢喜心。你看!菩萨也欢喜人赞叹!所以你们无论对任何人,你切记,不要讲他的坏话。你一定要说:“你真好啊!你的心也好,你的相貌生得也好!”他就再丑陋,你不要说:“喔!你真丑陋啊!”你这么讲,他讨厌你了,一定对你发脾气:“这会儿我拿你来出出气,我正一肚子气没有地方发泄呢!你说我丑陋,好!我一定和你打一场!”本来他丑陋,但是他不想;你若一说他丑陋,他就不愿意了!你若不说,他没有办法,因为他生来就这么一个面目,没有地方去发脾气去。所以日月灯明佛都赞叹妙光菩萨。说是法华经:说这一部《法华经》。

H2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说上妙法 是妙光法师 悉皆能受持

日月灯明佛坐到法座上讲《法华经》,讲了满六十小劫,没有起来。所说这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所有这《法华经》的道理,这位妙光法师都能依法修行、依法受持、依法去给人讲说。

H3颂唱灭同

佛说是法华 令众欢喜已 寻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众

诸法实相义 已为汝等说 我今于中夜 当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进 当离于放逸 诸佛甚难值 亿劫时一遇

世尊诸子等 闻佛入涅槃 各各怀悲恼 佛灭一何速

圣主法之王 安慰无量众 我若灭度时 汝等勿忧怖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文殊师利菩萨又说,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令在法华会上的一切大众,都得到法喜充满,欢喜无量。寻即于是日:寻,就是没有多久的时间。日月灯明佛就在这一天;哪一天呢?说完《法华经》那一天。告于天人众:他告诉天上的人、人间的人,和一切八部、鬼、神等众。

诸法实相义:诸法,就是一切的法,就是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诸法,常常也可以就当“一种法”来讲;因为太多了,你记也记不清楚,莫如我就说是一种法。你把这一种法若记住了,一就是无量;你把这一种法明白了,你可以闻一知十,其余的八万四千法门,你都可以明白了。一知一切知,一明一切明;你若一个法也没有明白,那么法太多了,你怎么会知道?

有人问我:“佛说的法,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是最高?哪一个法门是第一?哪一个法门又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题,也可以说不是问题。为什么你若不明白的,这就是变成问题了;你若明白了法,就变成没有问题了!有人来问,我就这样答覆:“八万四千法门,就有八万四千的最高的,也是八万四千个第一,也是八万四千最重要的。”

为什么这样讲?这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的毛病;只要用这个法门,就能把你的毛病能治好,这个法门就是第一的,这个法门就是最高的,这个法门也就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它对你有用!如果对你没有用,你没有这种毛病,它也变成不重要,也变成不是第一,也变成不是最高的法门了。

什么叫诸法实相?就是第一的这个法的实相,也就是最重要的这个法的实相,也就是最高的这个法的实相。实相又是个什么?“实相者,无相也”,你若有一个相,就不是实相;可是,“无所不相”,一切一切的相,都是由实相产生出来的,可是它本体并没有一个相。因为它本体没有相,所以就会产生一切相;如果它本身有个相,就谈不到实相,那又是虚妄的了。《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说“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法华经》所说的法门,就是实相的道理。诸法,就是“这个法”;我拿这“诸”字,不当“多”字讲,当语助词讲,就是“单单这一个法”。这诸法实相的道理,日月灯明佛说,已为汝等说:我现在已经为你们说完了。

我今于中夜:我,是日月灯明佛自称。佛说,我在今天半夜子时的时候,当入于涅槃:我所做的事情已经完了,所以我就应该到“常乐我净”的果位上去,应该入涅槃了。为什么佛要入涅槃?佛入涅槃,有很多的意思;最主要的,就是免得人生出一种依赖心。如果佛永远都不入涅槃,是可以的;唯独这些个弟子,天天随着佛学佛法,有的就会生出一种厌倦心来。怎么厌倦呢?就生出一种懒惰心、放逸心;以为现在修行不修行,都不要紧,天天和佛在一起,于是就懒惰了!好像现在我给你们讲经,天天你们看见我:“哦,师父在这儿!师父讲的经都有记录,我们不要看它!等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再看一看!”光有笔记,也不看,放到一边,束之高阁。束之高阁,就把它在放那个板子上,放得高高的,认为保存得非常的严密;时间一久,就都忘了,等一个时候,也不记得了!

可是在人世间,都有悲欢离合,有一种特别的因缘;到了时候,我就离开你们各位了。那个时候,想听经也没有了,想学佛法,也知道佛法很难了;于是就会把笔记、记录又拿起来,把它读熟了,再研究研究法师过去所讲经典的道理。如果我不到其他的地方,你们永远也不会看这个笔记。

释迦牟尼佛说法说了四十九年,弟子有的也会生出一种懈怠心;不单释迦牟尼佛,就每一尊佛都是。他看看弟子有的生出一种依赖心,他就要离开、入涅槃了,免得弟子生出依赖心;这都是教化众生的一个方法,就怕人懒惰。所以才吩咐说,汝一心精进:你们这些修道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该专一其心!做什么呢?精进,不要懈怠、不要懒惰!你们一心修道,不要打妄想,不要有两个心;昼精进、夜精进,昼夜常常精进的修行、用功。用功,就是修行;修行,也就是用功。当离于放逸:你应该不要懒惰!小沙弥、大沙弥、比丘僧、比丘尼!不要放逸!不要懒惰!不要出家不修行!出家不修行,也就是于法不修行;于法不修行,也就是等于没有出家!

古人有这么几句话:“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怎么叫数他宝呢?就是给旁人数钱。好像在银行,一天到晚都拿着钱在数,一千、两千,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十万、二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万万,数的钱太多了。可是这些钱,都不是自己的,尽给人家数,自己一分钱都没有。在佛法上你若不修行,也就像数他宝一个样的。

所以你出家,一定要修道;你若不修道、尽懒惰,那就不要出家!所以我们现在昼夜都精进;早晨也念经,晚间也念经,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你们应该修行,不要懒惰!都应该要想一想经上的道理,要学“汝一心精进,当离于放逸”。放逸,就是懒惰,就是不修行。诸佛甚难值:每一位佛,都是非常的难遭难遇,不容易遇着。亿劫时一遇:不知道几百千万亿劫,才能遇着佛出世。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日月灯明佛这八个儿子,听见佛要入涅槃了;本来他们都很有定力来着,可是“沾亲者乱”,他们和佛有父子的关系,又有师徒的关系,所以各各怀悲恼:悲,就是哭起来;恼,就是烦恼。怀,这种悲和烦恼,没有表现出来,是在心里边。流眼泪,是在心里边,发脾气,也是在心边;并没有把悲和恼放到外边。为什么?由这个“怀”字,就证明出来;怀,是怀念,是在里边,而不是在外边。所以虽然心里边忧恼、悲伤,可是没有露出来,眼泪往里边流,没有流到外边去,所以外边的人看不见的。不像现在的人一哭起来,眼泪也流下来了、鼻涕也淌出来了;可是流出来,一点用都没有。所以这八个儿子,每一个在心里边悲恼,想着:佛灭一何速:佛怎么这么快就入涅槃了?我们再跟谁去修行呢?我们以为我们这个父亲──佛,永远都在世上的,所以有的时候,就躲懒又偷安,没有精进修行。现在可糟糕了!可是糟糕也没有办法;于是就认为自己过去不对了!

圣主法之王:佛,也叫圣主,又叫法王。日月灯明佛一看自己的儿子,每一个都向心里流眼泪;其他的人,向外边流的也有、痛哭流涕的也有。于是这慈悲心就不忍了,安慰无量众:就安慰大家说:你们各位不要哭了!不要悲伤、不要忧恼,不要觉得很难过似的!我虽然入涅槃,可是,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我将来灭度之后,你们大家不要忧愁、不要担心、不要恐怖!为什么呢?

H4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 于无漏实相 心已得通达

其次当作佛 号曰为净身 亦度无量众

是德藏菩萨,于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这德藏菩萨,在无漏实相的法门;他的心,已通达无漏了、已明白实相法门了。什么是无漏?就是不漏了,就是没有毛病了!你把所有的习气毛病──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都去了,你就把你的无明破了!无明一破,那就无漏了;你没有破无明,那还有漏。怎么破无明?你把佛法学明白了,无明就没有了!为什么你有无明?就因为你不懂佛法,你才到时候又发脾气、又生烦恼,境界一来,你就受不了了;为什么你受不了?就因为你不明白佛法。若明白佛法,无明破了、法身现了,那就远离一切诸烦恼;也没有一个好、也没有一个坏,也没有成、也没有败。本地风光、本有的家珍你若得着,就没有无明;没有无明,你就无漏了。你若无漏,就是得到实相;你没有无漏,你就得不到实相、你也不明白实相。你看看这位德藏菩萨,他对于无漏实相,才心已得通达;你不要以为自己怎么样了不起。

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在我入涅槃之后,德藏菩萨应该作佛,名号是净身如来,亦度无量众:他也度脱无量众生。

H5颂灭后通经同 分三

I1颂示灭后通经 I2颂教化弟子 I3颂结会古今

今I1

佛此夜灭度 如薪尽火灭 分布诸舍利 而起无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数如恒沙 倍复加精进 以求无上道

是妙光法师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广宣法华经

佛此夜灭度:日月灯明佛在这一天半夜,就入涅槃了。如薪尽火灭:什么是薪?什么是火?在小乘里头来讲,薪,就是他的身体;火灭,就是得到有余涅槃。在大乘来讲,众生就是柴薪;柴若没有了,火也没有了。火,就是看机缘来教化众生的法门;这叫“观机逗教,因人说法”。佛看机缘,来施佛法教化众生;应该用什么法门去教化这种众生,佛就说什么法门。应该以三藏法门去教化的,佛就说三藏法;应该以方等的法门来得度的,佛就说方等的教;应该以般若法门得度的,佛就说《般若》;应该以法华、涅槃得度的,佛就说《法华经》和《涅槃经》。现在机没有了,就是所度的众生已经度完了;火灭,这些个方法,也就都不用了。如,就是一个比喻;所以你不要以为真正有柴着起火来,又灭了。

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在日月灯明佛灭度之后,分布所有佛的舍利,造了无量这么多高显的塔。塔,是印度话,又叫方坟,又叫高显处。

比丘、比丘尼:这一些个比丘僧和比丘尼。比丘,有三个意思,就是乞士、怖魔、破恶;比丘尼也有这三个意思。

怎么叫乞士?就因为比丘要到外边去托钵乞食。

怎么叫怖魔?因为登比丘坛受比丘戒的时候,有三师七证──十个比丘,代表十方诸佛,来给新受戒的比丘授戒。授戒当时,问:“汝是丈夫否?”受戒的新比丘说:“是丈夫!”问:“汝已发菩提心否?”“已发菩提心!”你一说“已发菩提心”,六欲天上的天魔得到这个消息,就骇得战战兢兢:“这还得了!我们又少了一个魔王眷属,释迦牟尼佛又多了一个佛的眷属。这不得了了!我们将来怎么办?”所以就都恐惧起来,这叫怖魔。

怎么叫破恶?人人都不知道自己有恶,也不知道自己要破恶;恶破了,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生出真正的智慧来。

其数如恒沙:数目有恒河沙数那么多。倍复加精进:因为这些比丘、比丘尼一看佛都灭度了,所以他们也就都豁出命,那么修行;饿死就饿死了!所以也不睡觉、也不吃饭,一天到晚都修行。倍,就是加倍。本来以前佛在世的时候,他们坐十二个钟头;这回加上一倍,二十四个钟头,那么精进!以求无上道:来求无上的佛道。为什么?因为没有了依赖!佛都走了,我们若再不修行,那怎么可以?所以把懈怠也忘了,懒惰也没有了,只有一个精进了。

是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这一位妙光法师,顶戴奉持佛的法宝。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在八十小劫里,用种种的方法,来宣说这《妙法莲华经》。

I2颂教化弟子

是诸八王子 妙光所开化 坚固无上道 当见无数佛

供养诸佛已 随顺行大道 相继得成佛 转次而授记

最后天中天 号曰然灯佛 诸仙之导师 度脱无量众

是妙光法师 时有一弟子 心常怀懈怠 贪着于名利

求名利无厌 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 废忘不通利

以是因缘故 号之为求名 亦行众善业 得见无数佛

供养于诸佛 随顺行大道 具六波罗蜜 今见释师子

其后当作佛 号名曰弥勒 广度诸众生 其数无有量

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日月灯明佛这八个儿子,是妙光法师来教化的,他们都拜妙光法师做师父。坚固无上道:他们都发坚固心,来求这最高的佛道。当见无数佛:他们见到没有数量那么多的佛。

供养诸佛已:他见着多少佛,就供养多少佛。随顺行大道:他供养这一些佛,随着就修行而求佛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那么这八王子次第都成佛了;不单成佛,还依照次序,给其他的佛授记。就是第一位佛给第二位佛授记,第二个给第三,乃至到第八位。最后天中天:最后这位佛。佛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天中天,就是说佛。号曰然灯佛:名字就叫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这是一切天人的大导师,他度脱不知多少众生。

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这位妙光法师,当时有一个徒弟。这个徒弟心常怀懈怠:他的心不想着精进,一天到晚就想着懒惰。不是想着睡觉,再不就想去攀缘;攀缘回来,就睡觉;睡完了觉,又跑出去攀缘;一天到晚,常游族姓家。

贪着于名利:他既贪名、又贪利,求名利无厌:他一天没有旁的事情,不是求名、就是求利:“我得想个什么办法,能令一般人都知道我的名字?”于是就去各处自我宣传,见着人就说:“我是某某,你知道吗?我最有修行;在出家人里头,我是一天到晚都修道的,最用功了!我念经、拜佛,早上三点钟就起身,晚间十二点钟,我都不睡觉;我就修道,除了参禅,就是念佛,再不就拜佛。”总是自我介绍,自我卖广告、卖招牌、登报纸;说“我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用功”,这叫求名。因为“名”和“利”两个是连着的,有名,就会有利,有利,也就会有名了;他各处自我宣传,这么求名,怕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名字人家一知道了,有一些个瞎眼的人就说:“那个和尚有修行,我们大家去供养他!”于是就大家供养了;一供养,这求名得名、求利也得利了!他为什么求名利无厌呢?就因为他很顺利的,一求就得到了;但是他得到,也不知足。所谓“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不餍足利多、不餍足名誉高。

多游族姓家:多,就是一天或者去三次、五次。头一次去化了五百块钱回来,回来一想:“我化缘化得少了!”再去:“我又想做某一种功德,你再出一点吧!这一回,你出一千块!”这人又加一倍,因为族姓家都是有钱的。怎么叫族姓呢?就是大户,家里人也多,所以钱也很多;因为钱很多,看那和尚来化缘,就化多少、给多少。化五百,他想一千;想一千,回来算一算:“我说得都说少了,化他一万,他也会舍、也会布施嘛!”于是晚间又去了,说:“我这个功德已经做完,我又有一种功德,你应该做的;这个功德,可真是大到极点了,你只出一万块钱,就圆满功德了!”这个有钱的人一听“圆满功德”,又拿了一万块钱;所以他就很顺利成就他的这种的愿望了。那么这样子一来,就左一次去和人家要钱,右一次和人要钱,他这一生,尽挂着化缘,这叫多游族姓家。

弃舍所习诵:他因为尽到外边去攀缘,所以问自己念哪一部经?哪一部经,他也记不住;问他哪一部论你学过?他也记不住;哪一部律你学过?他也不知道。弃,就是不要了,舍,就舍到一边去。他什么也不学了!废忘不通利:废,就是把它放到一边;这经典虽然有,他不看。因为他不看,所以就不通利、记不清楚了。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以这个缘故,所以他就叫求名菩萨,专门求名。

亦行众善业:他虽然尽去攀缘,但也做种种好事。有时候,他化来的钱不自己留着,去做功德;因为他做功德的关系,所以得见无数佛:他借花献佛──借人家的花,来献给佛;但也多少有一点功德。供养于诸佛:他在诸佛的面前,修种种的供养;随顺行大道:他也恒顺众生,而求无上的大道。

具六波罗蜜:因为他做种种的善业,所以他也具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禅定。布施,他到外边化缘回来,他自己不留着,又布施给人。持戒,就修行戒律。他也忍辱,有人骂他,他像没听见似的。他能怎么样子呢?胶皮脸!脸厚得像胶皮似的。胶皮,是车轮的皮;你看那个胶皮多厚!他的脸也像胶皮那么厚,谁骂他、他也不管;谁打他,他也能忍辱。他脸像胶皮那么样子,无论任何人对他怎么样不客气,他也像没有那一回事似的。他的身体,就像要饭的花子那样子,各处向人要饭去。为什么出家人要托钵乞食?也就要仿照要饭的花子,没有我相。他那个肚子,像一个海似的,在他肚里头,可以摆船的;他那个心,就是佛的心,非常慈悲。他有句偈颂是: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老拙,就是我这个很愚痴的老人;穿衲袄,就是穿着破衣服。“淡饭腹中饱”,我吃的饭,也不要油,也不要盐,只要肚里吃饱就算了。他修忍辱行就这样子,他也能忍饥、也能忍寒、也能忍热、也能忍冻。所以他吃饭,没有什么滋味,也吃得很香的。“补破好遮寒”,他的衣服破了,他就补;把它补好了,说这样就可以遮寒冷了。“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来了就没有,随缘就了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若骂我的话,我就说,你骂得真好,我真是要谢谢你;你怎么骂得这么妙?我最欢喜听你骂人的声了!“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打我,我就睡到地下;你再打,我睡着了!你打什么?随便你打!

“唾在我面上,凭他自乾了”,有人用口水唾到我脸上,我不用手来擦,叫它自己乾到我面上。“我也省力气”,我也不要费力气来擦脸,“你也无烦恼”,你唾在我脸上,我连擦都不擦,当然你也就没有什么本领再来对付我了;因为我像一个木头人似的,无知无识了!所以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这忍辱波罗蜜,是最妙里的一种宝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你若知道这种的消息,怎么还不能了道?

所以,你别看弥勒菩萨是求名、求利;可是他也真苦干的,不怕苦,就修苦行。这苦行怎么样子?就是越困难,越要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不愿意做的,他来做。好像弥勒菩萨,他在任何的地方,做什么工作呢?专做收拾厕所的工作。厕所最不洁净,他专去收拾厕所;偷偷的一早到厕所,把那个地方收拾得乾干净净的。再有最辛苦的工作,没有人做、没有人欢喜做,他来做;也不怕辛苦,越做越欢喜。所以你看看弥勒菩萨大肚子那样子!咧开大嘴,总那么笑。他做工,不怕辛苦。不像我们打打字,觉得手也酸了;或者印印纸,也觉得太麻烦了!最初觉得这个做得很有兴趣的,做了两天半,三天还不够,“喔!这个太麻烦了,太多工作了!”谁教你做来着?当初做不知道麻烦,做才知道麻烦?这太愚痴了!你说不愚痴吗?你做工要辛苦的,不是做一天、两天的。

我没跟你们讲?人做什么事情,要有“坚、诚、恒”这三个字。坚,要有坚固心;你做什么工,也是一样的,要有坚固心。诚,不是说我今天做了,明天我就讨厌了;开始做我欢喜,到任何的时候,我都欢喜,这才叫一个“诚”。然后又要有个恒心;做两天半、不够三天的工作,谁都可以做的,那有什么困难呢?没有问题的嘛!我们这一生,几十年的时光,这不算很长的时候。你想弥勒菩萨经过多少个大劫,都修这个忍辱行,修这个布施、持戒、精进、禅定;多少个大劫,也就像一天似的。我们做了两天半,就觉得太麻烦了;你当初不知道吗?做工当然是要麻烦的!不麻烦,最好就去睡觉,那不麻烦;再不化缘去、攀缘去,那也不麻烦。到那个地方:“哦!我是个和尚,你应该供养我!我现在需要五千块钱,拿来!”他就给了,喔!一点力量都不费。可是不费力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功德的;你是功德叫人家做,不是你自己做的。

所以,要学弥勒菩萨这样忍辱、这样精进;不是谁说我一句话,我也放不下了,就哭起来了;不是谁对我稍微有一点点不好,我就发了脾气了。听经,要照着经上去实行;你不实行,听它有什么用?我们每天晚间,用了两个钟头来听经;听完了,你当耳边风似的,从这个耳朵进来,从那个耳朵就跑出去了。这有什么用?那简直的一点用都没有的!所以要实实在在去修行、去做!要有真正的智慧,不要尽做一些个愚痴的事情。真正的智慧,是由苦中换来的;不是一点也不用功,一点也不修行,又怕苦,又怕难,又怕没有钱,这怎么会有智慧?你不怕这个,修行时间若久,才能有所成就。弥勒菩萨修六波罗蜜,具,就是具足了;这六种波罗蜜,他都有的。

今见释师子:他现在见到释迦牟尼佛;释师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在释迦牟尼佛以后,弥勒菩萨就是补佛位的佛;候补佛位,就是等着将来去作佛。佛的名号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他度一切的众生,很多很多的,没有数量那么多。

I3颂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后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 今则我身是

彼佛,你们说是哪一佛?这就是最后燃灯佛。佛灭度之后,这个懒惰的比丘、懒菩萨,就是你这弥勒菩萨!妙光法师又是谁?是现在我文殊菩萨!

E2颂分明判答 分三

F1颂说法华经 F2颂教菩萨法 F3颂佛所护念

今F1

我见灯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说法华经

我在过去看见然灯佛,本来的光瑞,好像现在释迦牟尼佛这光瑞一样。因为过去我见过,以这个缘故,我才知道现在释迦牟尼佛想要说《妙法莲华经》。

F2颂教菩萨法

今相如本瑞 是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发实相义

诸人今当知 合掌一心待 佛当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今相如本瑞:现在释迦牟尼佛在白毫相光里头,所现的这种祥瑞,和以前我在燃灯佛那时候见到的,是一个样的。是诸佛方便:这是诸佛用的一个方便法。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现在释迦牟尼佛放眉间白毫相光,想要说《大乘妙法莲华经》这实相的道理。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你们各位,现在应该知道!合起掌来,专一其心,等待佛说无上的妙法。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释迦牟尼佛现在要下大法雨了,好像花草树木,各得它应得的雨量;现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门也是。大乘的根性,就得大乘的法;小乘的根性,就明白小乘的法;凡夫,就知道凡夫所知道道理。佛“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三根,就是上根、中根、下根,也就是聪明的、平常的,和不聪明的人。

F3颂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当为除断 令尽无有余

现在所有的菩萨、声闻、缘觉这三乘的人;假使你有什么疑问的话,佛现在可以答覆你,令你一点疑悔都没有了,令你把所有的疑悔都解除了!

人修道,不修、就没有道,修、才能有道。在修道方面来讲,你不修道,什么问题都没有;你一修道,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问题会来?因为你在宿世──就是前生,所作所行,你有种种差别的因缘;在这个种种不同的因缘当中,你就有很多的帐目都不清楚。因为不清楚的关系,所以今生一修道,魔王就都要斗争你、清算你;令你不是从这儿来了烦恼、就是从那个地方来了烦恼,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烦恼来。你对于人没有烦恼,对于物有了烦恼;对于物没有烦恼,对于畜生有烦恼了;对畜生没有烦恼,你对鬼又有了烦恼;你对鬼没有烦恼,对于神又有烦恼了;甚至于,你对菩萨又生烦恼、对佛也发脾气,对自己都要发脾气。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往昔太糊涂,做的事情太不清楚了,所以才有种种的烦恼都来了。

所以,有的人一修行,说是发愿不生烦恼;你不发这个愿,真没有烦恼,一发这个不生烦恼的愿,烦恼随着就来了!你不发愿吃一餐,就吃一餐了,也不觉得怎么饿;一发愿了,吃完没有好久,就饿了,觉得饿得受不了,一点力量也没有了,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了!很奇怪的,这是什么道理?就说读书,你到学校里读书,读一读,得要受考试的;考试之后,你合格了,可以升学;没合格,再读过、再继续读!

修道也是这样子,修道要有魔考的;魔要考验考验你,看看你究竟是忍得、忍不得?是受得、受不得?我常常告诉你们,要忍人所不能忍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吃人所不能吃的、做人所不能做的;要这个样子,那才是一个修道的人!

南无三满多莫驮喃阿钵囉帝喝多折折那弥唵鸡弥鸡弥怛塔噶多喃末瓦山矴钵囉帝乌怛摩怛摩达塔噶多喃末瓦吽癹娑诃

妙音观音,救苦寻声。净藏净眼转邪心。普贤行愿深。四法常钦,万古永为箴。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编辑注:序品第一完

赞赏

长按







































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治疗医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hy/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