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昌均

医药行业又一重磅政策靴子落地。国家版辅助用药最终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的形式发布,辅助用药遭“围剿”,千亿用药空间迎巨变。

7月1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批目录涉及20个化药及生物制品,并将实施动态调整。同时《通知》还提出四个要求:制定省级和各医疗机构目录、重点监控目录内药品的临床应用、重点监控目录内药品的临床应用、加强药品临床使用监测和绩效考核。

1、在医保资金池缩紧和严控药占比的医改政策推动下,这是一份“迟到”但却早晚会来的名单,目录名称则从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名单变更为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绕开争议,国家重拳出击监管辅助用药的决心十分明显。

早在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重点跟踪监控辅助用药,多个省份在最近三年也先后发布辅助用药和重点监控名单。随着去年1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辅助用药监管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卫健委要求医疗机构以通用名按照年度使用金额由多到少排序,形成辅助用药目录,每家原则上不少于20个,在去年底前上报给国家卫健委,国家卫健委制订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并公布。彼时市场大多判断可能会在今年上半年发布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但迟迟未见动作,今年下半年伊始发布可以说晚于市场此前预期。

同时,目录名称也不是国家卫健委和业内常称的辅助用药,而是重点监控合理用药,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和严谨性,但也反映出辅助用药存在的尴尬情况,即缺乏明确定义,导致其无法定义的主因在于药品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作用和意义不同,此前地方发布的相关文件对辅助用药作出定义,但全国范围内并未统一。不过这一目录名称的变更并不会改变其实质作用,即通过重点监控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从而实现医保控费的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压缩流通环节的两票制,以及采取以价换量的带量采购等政策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都是国家卫健委和医保局为推进降价和控费的医改主题所推出的组合拳。

2、首批为何选中这20个化药及生物制品?最主要的原因或在于缺乏明确临床价值,同时不合理使用导致占用大额医保资金。未来国家重点监控用药目录毫无疑问将会进一步扩容,中药注射剂在劫难逃,而目录外的药品同样面临管理和监测。

据药智网,这20个药品均被纳入过地方辅助用药或重点监控名单,经统计有13个药品的相关记录达到50条,其中最多的是达到87条的脑蛋白水解物,此前其已被18个省份纳入重点监控,部分产品此前还因产品质量等问题出现过暂停销售的情况。从治疗领域来看,这20个药品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心血管、免疫调节领域,在临床治疗中效果不明显,价值不明确,但医疗机构却出现滥用情况。这很大程度受到药企销售费用推广所隐藏的利益(如回扣、红包等)推动所致,这已引起了财政部和医保局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pinhonga.com/yphhy/12319.html